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

· 袁桷
咏歌者谁子?被发号天明。妇死不复悲,失儿谁与耕! 承平五十载,不识战与争。残雪流银液,我泪同其倾。 古云百二险,夸诞生甲兵。孰能转夷途,历劫永清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咏歌者谁子:咏歌者是谁呢?
  • 被发号天明:披头散发,呼唤天明。
  • 承平五十载:连续五十年的和平时期。
  • 残雪流银液:残余的雪像流动的银水。
  • 百二险:形容非常危险。
  • 夸诞:夸张,不实。
  • 甲兵:指军队。
  • 夷途:平坦的道路。
  • 历劫:经历灾难。
  • 清宁:平静安宁。

翻译

咏歌者是谁呢?他披头散发,呼唤着天明。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不再感到悲伤,但失去了儿子,谁来耕种土地呢?连续五十年的和平时期,人们已经不知道战争和争斗是什么。残余的雪像流动的银水,我的泪水也与之同流。古人说这里非常危险,夸张的言辞中诞生了军队。谁能转变这危险的道路,经历灾难后永远保持平静安宁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通过咏歌者的形象和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中“承平五十载,不识战与争”反映了人们对长久和平的怀念,而“残雪流银液,我泪同其倾”则以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深沉的哀愁。最后两句“孰能转夷途,历劫永清宁”更是寄托了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愿望。

袁桷

元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