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
道里吾何能,托身承明庐。
峨冠养深拙,清尘辟修途。
驱马李陵台,望乡问长须。
长须不能对,吾行益次且。
羡君万里道,晴霞起襜褕。
天山谅非远,椎牛植枌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托身:寄身,依靠。
- 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
- 峨冠:高冠,指士大夫。
- 清尘:对人的敬称,表示对方清高脱俗。
- 修途:长途,远路。
- 李陵台: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相传为汉代李陵所筑。
- 长须:指仆人。
- 次且:犹豫不前。
- 襜褕: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宽大而长作襜襜然状,故名。
- 椎牛:杀牛。
- 枌榆:白榆,这里指家乡。
翻译
我何德何能,寄身于承明庐。 戴着高冠,自养深沉愚拙,清高脱俗,开辟修长的旅途。 驱马前往李陵台,望向故乡,询问仆人。 仆人无法回答,我行进愈发犹豫不前。 羡慕你万里之行,晴朗的霞光映照着你的衣裳。 天山似乎并不遥远,杀牛祭祀,植下家乡的白榆。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羡慕与祝福,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旅途的犹豫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通过“托身承明庐”、“峨冠养深拙”等词句,展现了诗人的自谦与清高;而“驱马李陵台”、“长须不能对”则描绘了旅途的孤独与迷茫。最后,诗人以“晴霞起襜褕”、“椎牛植枌榆”的美好景象,寄托了对友人旅途顺利和家乡安宁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