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诸邑遍立粥厂高旗旗书抚院明文饥者之口果及粥乎否也

独怜疮补计,今下肉糜文。 巧妇炊谁见,邦人谷未闻。 群哺非易合,中饱竟难分。 自古流图绘,何时达圣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疮补:指救治灾民的措施。
  • 肉糜:肉粥,这里指救济的食物。
  • 巧妇:指能干的主妇,这里比喻有能力的人。
  • :做饭。
  • 邦人:国家的人民。
  • :粮食。
  • 群哺:集体喂养。
  • 中饱:指从中获利,这里指救济物资被侵吞。
  • 图绘:图画,这里指记录下来的情况。
  • 圣君:贤明的君主。

翻译

我独自怜悯那些救治灾民的措施,如今却下达了肉粥的文书。 能干的主妇为谁做饭,国家的人民却未曾听说有粮食。 集体喂养并非易事,救济物资被侵吞最终难以分辨。 自古以来,这些情况都被记录下来,何时才能传达给贤明的君主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救治灾民的措施与实际执行情况,揭示了当时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弊端。诗中“独怜疮补计,今下肉糜文”表达了诗人对救济措施的无奈与失望,而“巧妇炊谁见,邦人谷未闻”则进一步以讽刺的笔触揭露了救济物资的缺失和被侵吞的现象。最后两句“自古流图绘,何时达圣君”则寄寓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期盼,希望这些不公不义的情况能够被重视和改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强烈关怀。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