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邑志成有不察而斋怒者乃得谤又以有所誉来也感而赋之四首

所期今昔力为担,每至淳漓必再三。 因事而言先史意,誉谁必试众谋参。 文如有阙真余罪,献或无徵亦邑惭。 渺渺中心谁与察,此身已拟怨劳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修邑:修撰地方志。
  • 斋怒:斋戒时的愤怒,指在严肃认真的时候感到愤怒。
  • :诽谤,指责。
  • :赞誉,称赞。
  • 淳漓:指事物的本质和表象。
  • 史意:史书的意图,史家的宗旨。
  • 众谋参:众人的意见和参与。
  • 文如:文章如果。
  • 献或:献上的东西如果。
  • :证明,证据。
  • 渺渺:遥远,模糊。
  • 怨劳甘:怨恨与劳苦中的甘甜。

翻译

我所期望的是在今昔之间承担起责任,每当触及事物的本质与表象时,我总是反复思考。 因为事情而发表言论,先考虑史书的意图,赞誉谁必须经过众人的意见和参与。 如果文章有所缺失,那真是我的罪过,如果献上的东西没有证据,我也会感到羞愧。 遥远的中心谁能够洞察,我已将自己比作在怨恨与劳苦中寻找甘甜的人。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修撰地方志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和对责任的承担。诗中,“所期今昔力为担”展现了作者的历史责任感,“每至淳漓必再三”则体现了其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后文通过对“史意”、“众谋参”的提及,强调了集体智慧和公众意见的重要性。最后,作者以“渺渺中心谁与察”表达了对理解和支持的渴望,以及在艰难中寻找价值的决心。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