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眺

晨风改炎节,宵月绘秋图。 云随风共驶,波与月相驱。 疏树凝暮霭,倒影入澄湖。 流光浮幌荡,空色肃清癯。 乃知秋作气,凄冽出景孤。 望望游氛霁,意展神为俱。 当兹众籁寂,聊复得真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宵月:夜晚的月亮。
  • 云随风共驶:云随着风一起移动。
  • 波与月相驱:波浪与月亮相互追逐。
  • 疏树:稀疏的树木。
  • 暮霭:傍晚的雾气。
  • 澄湖:清澈的湖水。
  • 流光:流动的光影。
  • 幌荡:摇曳不定。
  • 空色:天空的颜色。
  • 肃清癯:形容天空清澈而略显冷清。
  • 秋作气:秋天的气息。
  • 凄冽:寒冷而清澈。
  • 景孤:孤独的景象。
  • 游氛霁:游动的雾气散去。
  • 意展神为俱:心意舒展,精神与之一致。
  • 众籁寂:各种声音都静止了。
  • 真吾:真实的自我。

翻译

清晨的风改变了炎热的季节,夜晚的月亮绘制出秋天的图画。云随着风一起移动,波浪与月亮相互追逐。稀疏的树木在傍晚的雾气中显得朦胧,它们的倒影投入清澈的湖水中。流动的光影在摇曳不定,天空的颜色清澈而略显冷清。这才知道秋天的气息是如此寒冷而清澈,从孤独的景象中显现出来。望着游动的雾气散去,心意舒展,精神与之一致。当此时各种声音都静止了,我暂时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舟中的景色,通过风、云、月、波等自然元素的交织,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夜图。诗中“云随风共驶,波与月相驱”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而“疏树凝暮霭,倒影入澄湖”则巧妙地捕捉了静态的景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