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伯圜亭同顾升伯李长卿汤嘉宾看牡丹

通国皆狂死,谁家解满栏。 径须一石醉,消得几生看。 小榭迎初月,层岚作晚寒。 携归才数朵,掩尽百罗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圜亭:圆形亭子。
  • 径须:直须,就应该。
  • 小榭:小型的亭台楼阁。
  • 层岚:层层叠叠的山间雾气。
  • 百罗纨:指华丽的衣裳。

翻译

整个国家都为牡丹的狂热而疯狂,谁家能理解这满栏的牡丹呢? 就应该一醉方休,才能消解几生几世才能看尽的牡丹。 在小亭中迎接初升的月亮,山间的雾气带来了晚上的寒意。 只带回了数朵牡丹,却足以掩盖所有华丽的衣裳。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在惠安伯的圜亭中与友人共赏牡丹的情景,通过“通国皆狂死”和“径须一石醉”表达了牡丹的盛名和人们对它的狂热。诗中“小榭迎初月,层岚作晚寒”以景抒情,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结尾“携归才数朵,掩尽百罗纨”则巧妙地以牡丹之美,对比出世间繁华的不足挂齿,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和对世俗的淡泊。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