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道

谋士虎兼龙,三家霸局同。 文章分鼎足,才品第英雄。 龌龊司徒后,昏顽锻锡公。 陈琳檄自有,离可愈头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邺城:古地名,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三国时曹魏的都城。
  • 谋士:指有智谋的人,这里特指三国时期的智谋之士。
  • 虎兼龙:比喻勇猛和智慧兼备。
  • 三家:指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 霸局:指三国鼎立的局面。
  • 文章:指文学作品,这里比喻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如同文章中的布局。
  • 鼎足:比喻三方分立,稳固如鼎之三足。
  • 才品:才能和品德。
  • :评定。
  • 龌龊:卑鄙,不干净。
  • 司徒: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曹操的谋士荀彧。
  • 昏顽:愚昧顽固。
  • 锻锡公:指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因其曾隐居锻造锡器,故称。
  • 陈琳: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曹操的谋士。
  • :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愈头风:治愈头痛,这里比喻陈琳的文章能够打动人心,治愈心灵的创伤。

翻译

在邺城的路上,我思考着那些智勇双全的谋士们,他们如同虎龙般威猛与智慧并存,共同策划了魏、蜀、吴三国的霸业。这三国的政治局势就像一篇精心布局的文章,稳固如鼎之三足。他们的才能和品德被后人评定,成为了英雄的典范。然而,在这些伟大的谋士中,也有像荀彧那样卑鄙不洁的人,以及像诸葛亮那样愚昧顽固的人。陈琳的文章自有其独特的力量,他的檄文能够打动人心,治愈人们心灵的创伤。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三国时期谋士的描绘,展现了他们智勇双全的形象,以及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局势。诗中,“虎兼龙”形象地描绘了谋士们的英勇与智慧,“文章分鼎足”则巧妙地将政治局势比作文章布局,形象生动。同时,诗人也指出了谋士们的不同品质,既有高尚的英雄,也有卑鄙的小人,这种对比加深了诗歌的层次感。最后,以陈琳的文章为例,表达了文学的力量能够治愈心灵的深刻寓意。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