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黄无净邀同项玄池诸公及家伯修泛舟三忠祠

京师百戏都,所少唯舟筏。 御水落漕渠,淙淙流一发。 凡目未经先,虽少亦奇绝。 何况集棠舟,游遨似吴越。 茭蒲得水长,凫鸳避沙热。 朱碧好亭子,稀疏出抹樾。 双航无定质,随波作周拆。 遇树即停帆,因风或回楫。 闸水高十仞,百斛量珠屑。 骏马下危坡,疾雷震空碣。 西门亦有水,宽丈深寸尺。 计较今昔游,居然分胜劣。 长跪谢主人,举酒旌劳伐。 朝日照来骑,?途见微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漕渠(cáo qú):运河,这里指北京城内的水道。
  • 凡目:普通人的眼睛,这里指平常的视野。
  • 集棠舟:聚集在棠树下的船只,这里指游船。
  • 茭蒲(jiāo pú):一种水生植物。
  • 凫鸳(fú yuān):野鸭和鸳鸯。
  • 抹樾(mǒ yuè):树荫。
  • 周拆:曲折变化。
  • 回楫:回转船桨,指改变航向。
  • 闸水:水闸中的水。
  • (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 ?途(yǎn tú):崎岖不平的路途。

翻译

北京城内有各种娱乐,唯独缺少船只和筏子。御水流入运河,水流细如发丝。即使是平常的视野,也显得非常奇妙。何况是在棠树下聚集的游船,游玩的景象如同吴越之地。茭蒲随着水涨而长高,野鸭和鸳鸯避开沙滩上的热沙。红色的亭子在稀疏的树荫中显得格外好看。两艘船没有固定的形状,随着波浪曲折前行。遇到树就停下帆,因为风向改变而回转船桨。水闸中的水高达十仞,像百斛珍珠屑一样。骏马下坡,疾雷震动空中的碣石。西门也有水,宽度只有一丈,深度只有一尺。比较今昔的游玩,竟然分出了胜负。长跪感谢主人,举酒表达劳苦功高。朝日照耀下的骑手,在崎岖不平的路途上看到微弱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北京城内的一次水上游玩,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水上游乐的乐趣和京城特有的风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御水落漕渠,淙淙流一发”形容水流的细小,“闸水高十仞,百斛量珠屑”则夸张地描绘了水闸的壮观。通过对不同水域的比较,诗人表达了对这次游玩的特别感受和赞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