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除夕

余夕何所除,匝地除寒气。 除却好年光,不曾除世味。 石小聚香多,垆焦听酒沸。 供佛洗频婆,插瓶鲜老卉。 脱箧理新装,藤纸万馀字。 蜡火照铅丹,如欲见肠胃。 时事不堪书,下笔每惊悸。 道书参谜机,禅理供嘲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戊戌: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此处指明代的某一年。
  •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 余夕:除夕之夜。
  • 匝地:遍地,满地。
  • 世味:世俗的滋味,指人世间的各种情感和体验。
  • 垆焦:炉子烧焦的部分,此处指炉火。
  • 频婆:一种水果,又称苹果。
  • 老卉:老花,指已经凋谢的花。
  • :小箱子。
  • 藤纸:用藤条制成的纸,质地坚韧。
  • 铅丹:一种颜料,用于绘画。
  • 惊悸:因恐惧而心跳加速。
  • 谜机:谜语,难以理解的事物。
  • 嘲戏:开玩笑,戏谑。

翻译

在戊戌年的除夕之夜,我除了什么?不过是驱散了满地的寒气。除了美好的时光,我未曾除去世俗的滋味。小石上聚集的香气更多,炉火旁听着酒沸腾的声音。供奉佛前的苹果,插在瓶中的老花。打开小箱子整理新装,藤纸上写满了万馀字。蜡火照亮了铅丹,仿佛要看到内心的深处。时事不堪书写,每次下笔都感到惊恐。道书中的谜语难以参透,禅理则成了供人戏谑的话题。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除夕之夜的所思所感。诗中,“匝地除寒气”一句,既表达了除夕夜的寒冷,也隐喻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诗人在炉火旁听着酒沸的声音,享受着短暂的宁静与美好,但内心深处对时事的忧虑和对世俗的不满依然挥之不去。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时事的无奈和对禅理的戏谑,反映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的真实写照。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