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河洑山

高阁俯苍崖,下有花源路。 料得避秦人,入山从此去。 潭水洗山肤,肤尽红霞露。 老蛟挟瘦石,千古盘涡怒。 溪上尽渔郎,谁识花流处。 事往白云新,人去青山故。 挂却茱萸囊,长啸倚丹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洑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所在地的山。
  • 高阁:高大的楼阁。
  • 苍崖:青黑色的山崖。
  • 花源路:通往美丽花源的小路,暗指桃花源。
  • 避秦人:逃避秦朝暴政的人,指桃花源记中的居民。
  • 潭水:深水池。
  • 山肤:山的外表,这里比喻山体。
  • 红霞:红色的云霞。
  • 老蛟:传说中的水中怪兽,这里比喻水流中的大石。
  • 盘涡:水流旋转形成的漩涡。
  • 渔郎:渔夫。
  • 花流:花瓣随水流走。
  • 茱萸囊:装有茱萸的香囊,古人重阳节佩戴以避邪。
  • 长啸:放声高歌。
  • 丹树:红色的树,可能是指枫树。

翻译

我登上高阁,俯瞰着青黑色的山崖,下面是一条通往美丽花源的小路。我猜想那些逃避秦朝暴政的人,就是从这里进入山中的。深水池中的水洗净了山的外表,直到露出红色的云霞。水中的大石像是被传说中的老蛟挟持,形成了千古不变的漩涡。溪边尽是渔夫,但他们谁也不知道花瓣随水流去的地方。往事已逝,白云依旧新鲜,人们离去,青山依旧。我摘下茱萸囊,放声高歌,倚靠在红色的树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高阁俯苍崖”一句,即展现了壮阔的山景,又暗示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后文通过对“避秦人”、“潭水洗山肤”等意象的运用,进一步以桃花源的典故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结尾的“挂却茱萸囊,长啸倚丹树”则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