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同林太常蔡孝廉集民部夏力庸处归来独成
夏君设酒当除夜,相逢总是客同舍。
七千里外得四人,三百六旬尽一斝。
游人莫作岁暮悲,天工此日暂相假。
犹有亲友共呼欢,向须契阔独嗟讶。
愧余当歌不能放,悲余当酒不能下。
绿樽华发两相催,烛光星烂复交射。
久坐共听漏声稀,归来惟有霜风迓。
呼奚独掩小柴扉,寂寥灯前泪参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除夜:除夕之夜,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 民部:古代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门。
-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 游人:指在外漂泊的人。
- 岁暮:年末,一年将尽的时候。
- 天工:自然的力量,这里指天意。
- 契阔:离合,这里指离别之情。
- 华发:白发,指年老。
- 漏声:古代计时器滴漏的声音。
- 奚:古代对奴隶的一种称呼,这里指仆人。
-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翻译
夏君在除夕之夜设宴款待,我们相遇的都是客居他乡的人。七千里外,我们四人相聚,三百六十个日夜,共饮一杯酒。漂泊在外的人不要因岁末而悲伤,天意在这一天暂时给予我们相聚的机会。还有亲友共同欢笑,何必独自叹息离别的苦楚。我感到惭愧,面对歌声无法放声,面对美酒无法下咽。绿色的酒杯与白发相互映衬,烛光与星光交相辉映。久坐之后,我们共同听着漏声渐渐稀疏,归来时只有霜风迎接。我独自呼唤仆人关闭小柴门,在寂静的灯前,泪水不自觉地流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之夜,诗人与朋友们在异乡的相聚情景。诗中,“七千里外得四人,三百六旬尽一斝”表达了诗人对难得相聚的珍惜。诗人在欢聚之余,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离别的不舍。结尾处,“寂寥灯前泪参差”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除夕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