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三日繇乐民之高凉
出门投袂更何之,后乐先忧此一时。
天涯频岁惊心骨,海角三秋接梦思。
西风昨夜扫胡穴,万里秋光净水湄。
捷书夜报同清昼,满目高雷出汉旗。
闻鸡击楫当年子,祖鞭无数并驱驰。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
沾巾呜咽翻倒极,忧喜同心日共持。
朝辞云木环千径,暮倚凉烟抱一枝。
兰皋有意浮幽壑,草色无端动野吹。
吾令羲和时弭节,上求下索敢云疲。
榛苓杳霭知何处,伊人宛在微堪觑。
岂俟葭苍问一方,始从露白淘千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投袂(tóu mèi):挥动袖子,表示决心或激动。
- 后乐先忧:先考虑可能的忧虑,再享受快乐。
- 海角:指极远的海边。
- 胡穴:指敌人的巢穴。
- 高雷:高声雷鸣,比喻捷报频传。
- 汉旗:指汉朝的旗帜,这里象征胜利。
- 闻鸡击楫:听到鸡鸣就击打船桨,形容早起勤奋。
- 祖鞭无数:祖先的鞭策,比喻前人的激励。
- 弹冠结绶:整理冠带,准备上朝,表示准备投身公务。
- 嘿叹咨:默默叹息。
- 沾巾呜咽:泪水沾湿巾帕,形容极度悲伤。
- 朝辞云木:早晨离开时,云雾缭绕的树木。
- 暮倚凉烟:傍晚依靠在凉爽的烟雾中。
- 兰皋:长有兰草的水边地。
- 草色无端:草的颜色无缘无故。
- 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日车的神。
- 弭节:停下节杖,表示停止前进。
- 榛苓:榛子和茯苓,泛指山林中的果实。
- 伊人:那个人,指思念的对象。
- 葭苍:芦苇的苍色,指秋天。
- 露白:露水呈现白色,也是秋天的景象。
翻译
出门挥袖,我将前往何方,在这先忧后乐的时刻。 多年来,天涯的岁月让我心惊胆战,海角的三秋让我梦绕魂牵。 昨夜西风横扫敌人的巢穴,万里秋光清澈如水。 捷报在夜晚如同白昼般传来,满眼都是高声雷鸣般的胜利消息,汉旗飘扬。 听到鸡鸣就击打船桨,想起当年的人,祖先的鞭策激励着我们并肩驰骋。 整理冠带,准备投身公务,却感到如此沉重,岭外的孤臣默默叹息。 泪水沾湿巾帕,情绪翻涌至极,忧喜交加,我们共同持守着日子。 早晨离开时,云雾缭绕的树木环绕着千条小径,傍晚依靠在凉爽的烟雾中,抱持着一枝。 兰草丛生的水边地,有意浮现在幽深的沟壑,草的颜色无缘无故地触动了野外的风。 我让羲和时常停下节杖,上下求索,岂敢言疲。 榛子和茯苓在幽暗中隐约可见,那个人仿佛就在微光中可窥。 何须等到芦苇呈现苍色,才从露水呈现白色中淘洗千般忧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立秋前三日的旅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后乐先忧”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而“西风昨夜扫胡穴”等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关切和对胜利的期盼。诗人的情感复杂多变,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