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登良乡塔冈与子公诸友作别

秋水潋潋滴青雾,城外人家城里树。 白埃一道冲红亭,正是马蹄离别处。 荒垣残叶几家村,千厓洗尽月波痕。 乡关十路九貂虎,未知托钵向何门。 惊禽一羽分烟去,云路沉沉安可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潋潋(liàn liàn):形容水波连绵不断的样子。
  • 青雾:淡青色的雾气。
  • 白埃:白色的尘土。
  • 红亭:红色的亭子,可能指驿站或路边的亭子。
  • 厓(yá):山崖。
  • 月波痕: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这里指月光照在山崖上的痕迹。
  • 乡关:故乡的关口。
  • 貂虎:比喻凶猛的官吏或盗贼。
  • 托钵:僧人乞食,这里比喻寻求帮助或庇护。
  • 云路:高空中的道路,比喻高远的志向或旅途。

翻译

秋天的水波连绵不断,沾染着淡青色的雾气,城外的居民与城内的树木相映成趣。 一道白色的尘土在红色的亭子旁飞扬,正是马蹄声中离别的时刻。 荒凉的墙垣和残留的树叶围绕着几户人家,千山万崖洗尽了月光在水面上的痕迹。 故乡的关口十有九是凶猛的官吏或盗贼,不知道我将乞食于何门。 惊飞的鸟儿一翅分开了烟雾飞去,高空中的道路沉沉,其间的艰辛难以言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月夜登高望远的离别场景,通过秋水、青雾、白埃、红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氛围。诗中“荒垣残叶几家村”和“乡关十路九貂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忧虑。结尾的“惊禽一羽分烟去,云路沉沉安可论”则抒发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未来和理想的复杂情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