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斜风细雨不须归

莫釐山上亭如盖,纽取蒲梢作衣带。 丝烟细雨著罗窗,墨树浓山泻生绘。 农家閒记月毛生,贾舟怕见江猪拜。 是处皆将笭箸行,谁家不得刀鲚卖。 云脚才封马迹山,轻雷忽过吴淞界。 湖州万户入青煤,七十二峰如钱大。 餔糟一枕钓竿眠,不觉风波在船外。 派派烟岚刺眼眉,折折云山锁心肺。 誓将白水洗缨尘,何用浮云生肌疥。 为君屈指开元年,高冠大纛几人在。 一湾艇子一竿丝,不学成都先生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莫釐(mò lí):山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纽取:系取。
  • 蒲梢:蒲草的尖端。
  • 著罗窗:附着在罗纱的窗户上。
  • 墨树浓山:形容山色深沉,树木茂密。
  • 泻生绘:像生动的画卷一样展开。
  • 月毛生:指月色朦胧,毛毛细雨。
  • 江猪拜:江中的猪形石,因水流冲击而显得像在拜。
  • 笭箸(líng zhù):渔具,用来捕鱼的小网。
  • 刀鲚(jì):一种鱼,这里指用刀捕鱼。
  • 马迹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吴淞界:指吴淞江流域。
  • 青煤:青色的烟雾。
  • 七十二峰:指湖州地区众多的山峰。
  • 餔糟(bū zāo):指吃酒糟,这里形容生活简朴。
  • 钓竿眠:指钓鱼时的小憩。
  • 派派烟岚:形容烟雾缭绕。
  • 刺眼眉:形容景色美丽,令人目不暇接。
  • 折折云山:曲折的山峰。
  • 锁心肺:形容景色深深打动人心。
  • 白水洗缨尘:比喻清白自守,不受世俗污染。
  • 浮云生肌疥:比喻世俗的烦恼和污点。
  • 开元年:指唐朝的开元年间,这里泛指古代盛世。
  • 高冠大纛(dà dào):指高官显贵。
  • 成都先生卦:指成都的隐士,这里比喻隐居生活。

翻译

莫釐山上的亭子像一把大伞,我系取蒲草的尖端当作衣带。细雨如丝,轻轻附着在罗纱的窗户上,深沉的山色和茂密的树木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开。农家在朦胧的月色和毛毛细雨中悠闲地记事,商船则害怕见到江中像拜的猪形石。到处都是用小网捕鱼的景象,哪家又能不用刀捕鱼呢?云雾刚刚覆盖马迹山,轻雷就已越过吴淞江流域。湖州上空青烟缭绕,七十二座山峰小如铜钱。我吃着酒糟,一枕钓竿,不觉间船外的风波已过。烟雾缭绕的山景令人目不暇接,曲折的山峰深深打动我的心。我誓要用清澈的水洗去尘世的污垢,何必让世俗的烦恼和污点生在肌肤上。为你细数古代的盛世,那时的高官显贵还有几人存世?我驾着一叶小舟,手持钓竿,不像成都的隐士那样占卜未来。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莫釐山上的景色和作者的生活状态,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丝烟细雨著罗窗,墨树浓山泻生绘”等句,以画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而“餔糟一枕钓竿眠,不觉风波在船外”则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