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杨粉署题小像

鹅溪冷绢花纹涩,四尺春波次粉墨。 幼舆岂非丘壑人,笔底潇疏谁貌得。 高人气韵不在似,如写寒松与幽卉。 宽眉廓额信手涂,疏淡只似铺山水。 马迁文章杜公诗,此意却许徐熙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鹅溪:地名,可能指产绢之地。
  • 冷绢:指质地较硬的绢。
  • 花纹涩:指绢上的花纹不够流畅。
  • 春波:比喻绢的质地如春水般柔软。
  • 次粉墨:指在绢上作画。
  • 幼舆:人名,可能指画中的人物。
  • 丘壑人:指隐居山林的人。
  • 笔底潇疏:形容画风洒脱不羁。
  • 貌得:描绘得。
  • 高人:指有才学或高雅的人。
  • 寒松:指画中的松树。
  • 幽卉:指画中的花草。
  • 廓额:指画中人物的额头。
  • 信手涂:随意涂抹。
  • 徐熙:五代南唐画家,以画花鸟著名。

翻译

鹅溪产的冷绢质地硬,花纹不够流畅,四尺长的春波般的绢上,我次第涂上了粉墨。幼舆难道不是隐居山林的人吗?他笔下的画风洒脱不羁,谁能描绘得如此传神?有才学的人的气韵并不在于画得像,就像画寒松和幽静的花草一样。宽阔的额头,随意涂抹,画风疏淡,只像是在铺展山水。司马迁的文章和杜甫的诗,这种意境只有徐熙能理解。

赏析

这首作品描述了在鹅溪冷绢上作画的情景,通过对绢的质地、画风和画中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诗中“高人气韵不在似”一句,道出了画家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意境和气韵。最后提到徐熙,暗示了画家对徐熙画风的赞赏和认同,也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