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饮二圣寺

东风随处有亭台,寺古无僧花也开。 一百五日逢寒食,三十二相礼如来。 珠池宝地都成劫,汉陇秦封且舆杯。 石火雷光只如此,白杨何事起愁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一百五日:指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禁火冷食的习俗。
  • 三十二相:佛教术语,指佛陀的三十二种显著特征。
  • 如来:佛教中对佛陀的一种尊称,意为如实而来,达到真理的人。
  • 珠池宝地:比喻珍贵的地方或事物。
  • 汉陇秦封:指历史上的汉朝、陇西、秦地,这里泛指古代的疆域。
  • 舆杯:指举杯饮酒。
  • 石火雷光:比喻极短暂的时间。
  • 白杨:一种树木,常用来象征哀愁或墓地。

翻译

东风吹拂,处处可见亭台楼阁,古寺虽无僧侣,花儿依旧盛开。 寒食节这天,恰逢一百五日,我在寺中礼拜如来,心中默数三十二相。 珍贵的宝地和珠池,如今都已成空,历史上的汉陇秦封,也只能举杯遥想。 人生短暂,如同石火雷光,为何白杨树下,总是引起无尽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在古寺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古寺、寒食节、如来三十二相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珠池宝地都成劫”一句,既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也隐含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结尾的“白杨何事起愁哀”则深化了全诗的哀愁氛围,使读者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产生深刻的共鸣。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