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之朔发金陵旬日始至芜湖

百里芜湖十日程,退寻进尺较平生。 与波上下非吾事,阻道流洄是客情。 击楫徒兴当日舞,布帆难借此宵横。 永怀不寐飞江月,洗却千愁照独清。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 金陵:今南京。
  • 芜湖:地名,今安徽省芜湖市。
  • 退寻:退步,比喻事情进展缓慢。
  • 进尺:比喻进步,这里指行程的进展。
  • 与波上下:随波逐流,比喻随大流,没有主见。
  • 阻道流洄:道路阻塞,水流回旋,比喻旅途中的困难和阻碍。
  • 击楫:敲打船桨,常用来形容决心或壮志。
  • 布帆:帆船的帆布。
  • 永怀:长久地思念。
  • 飞江月:形容月光如飞,洒在江面上。
  • 洗却千愁:洗去所有的忧愁。
  • 照独清:独自一人,心境清明。

翻译

从金陵出发前往百里之外的芜湖,整整用了十天的时间。我在这缓慢的旅途中,反思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的进步缓慢。我并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感受到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阻碍。虽然我曾有击楫的壮志,但今夜却难以借助帆船前行。我长久地思念着,无法入眠,看着江面上飞舞的月光,它似乎洗去了我所有的忧愁,让我独自一人,心境清明。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从金陵到芜湖的旅途经历和内心感受。诗中,“退寻进尺较平生”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进程的反思,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后文通过“与波上下”与“阻道流洄”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即使面临重重困难。结尾的“飞江月”和“洗却千愁”则以景结情,通过月光洗涤心灵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超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