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风雪迟苏潜夫游玉泉不至和客韵

立尽寒枝影,佳人窅不来。 掀帷抛断梦,拨箸写残灰。 南郭频愁籁,东林每忆雷。 树髡啼獝狖,云冻失丘魁。 江潝奔澜叠,山流腻绿颓。 精灵凭化骨,神力假于䰄。 一扫狂霾去,千峰万岭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ǎo):深远,这里指远望。
  • 掀帷:拉开帐幕。
  • 拨箸:用筷子拨动。
  • 残灰:指未完全熄灭的火灰。
  • 南郭:指南边的城墙。
  • (lài):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这里指声音。
  • 东林:指东边的树林。
  • :雷声,这里可能指树林中的响动。
  • 树髡 (kūn):树枝被修剪得光秃秃的。
  • 獝狖 (xù yòu):猿猴的叫声。
  • 丘魁:山峰。
  • 江潝 (xí):江水汹涌。
  • 奔澜:波涛。
  • 精灵:指精神或灵魂。
  • 化骨:指死亡。
  • 神力假于䰄 (máo):神力借助于毛发,这里可能指自然的力量。
  • 狂霾:狂风和雾霾。

翻译

我站在寒风中,影子拉得很长,但期待的人却迟迟不来。我拉开帐幕,抛开断断续续的梦境,用筷子拨动着残余的火灰。我频频担心南边城墙的声音,常常回忆起东边树林中的雷声。树枝被修剪得光秃秃的,猿猴的叫声在空中回荡,云层冻结,山峰失去了轮廓。江水汹涌,波涛层层叠叠,山峦流动,绿意颓败。精神依赖于死亡,神力借助于自然的力量。一旦扫除狂风和雾霾,千山万岭的梅花就会盛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雪中等候友人而未至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寒枝影”、“残灰”、“树髡”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氛围。末句“一扫狂霾去,千峰万岭梅”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期盼,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依然怀抱希望的情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