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冬日山中感事八首

乞得藏经一两函,片幡无影自冥探。 尘根未遣空愁在,业戒其如绮语酣。 谁悟冤亲皆眷属,刚缘嗔爱失瞿昙。 千年大事堪糊突,好向鸦山再一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戌: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年份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推算。
  • 藏经:指佛教的经典。
  • 片幡:指佛教中的幡旗,象征佛法。
  • 冥探:深入探索,此处指深入研究佛法。
  • 尘根:佛教用语,指世俗的欲望和烦恼。
  • 业戒:佛教中的戒律,指修行者应遵守的规则。
  • 绮语:华而不实的言语,此处指世俗的虚妄之言。
  • 冤亲:指冤家和亲人,佛教中认为两者都是因缘所生。
  • 嗔爱:佛教中的嗔恨和贪爱,是烦恼的根源。
  • 瞿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此处代指佛教。
  • 糊突:糊涂,不清楚。
  • 鸦山:可能指某个具体的佛教圣地或修行场所。

翻译

在丙戌年的冬日,我在山中感慨世事,写下了八首诗。我求得了一些佛教经典,虽然没有幡旗的影子,但我独自深入探索。世俗的欲望和烦恼仍然存在,即使遵守戒律,也难以抵挡世俗虚妄之言的诱惑。谁能领悟到冤家和亲人其实都是因缘所生,我因为嗔恨和贪爱而失去了对佛教的真正理解。千年的佛教大事似乎变得模糊不清,我应该再次前往鸦山深入参悟。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山中修行时对佛教教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通过求得藏经、冥探佛法,作者揭示了世俗欲望和烦恼的难以消除,以及戒律与世俗诱惑之间的矛盾。诗中对冤亲、嗔爱的探讨,体现了佛教因缘观和烦恼根源的认识。最后,作者提出要再次前往鸦山参悟,表达了对佛教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不断修行的决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内省的精神风貌。

陈邦彦

陈邦彦

明广东顺德人,字令斌。为诸生,意气豪迈。福王时,诣阙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键读而伟之。既即位,授监纪推官。未任,举于乡。以苏观生荐,改职方主事,监广西狼兵,授赣州。至岭,闻隆武帝败,乃止。西行谒桂王,擢兵科给事中。旋闻桂王兵败,避居山中。清兵破广州,观生死。邦彦乃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与诸生朱学熙据城固守。城破被执,不食五日,被害。永历谥忠悯,赠兵部尚书。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