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庞侍御还京

· 陈履
楼船箫鼓动江干,绣斧风霜九月寒。 曾睹朱轮埋洛下,即看白简动朝端。 伤心豺虎中原满,在眼烽烟百粤残。 明到虞廷承燕问,可无封事报金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楼船:装饰华丽的游船。
  • 箫鼓:古代乐器,箫和鼓,常用于宴会或庆典。
  • 江干:江边。
  • 绣斧:古代官员的仪仗之一,象征权威。
  • 风霜:比喻艰难困苦。
  • 朱轮:古代高官所乘的车,车轮涂成红色,象征权贵。
  • :此指废弃不用。
  • 洛下:指洛阳,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 白简: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笏板,用以记录事项。
  • 动朝端:指在朝廷中引起震动。
  • 豺虎:比喻凶恶的敌人。
  •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
  • 烽烟:战争的烟火,比喻战乱。
  • 百粤:指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等地。
  • 虞廷:指古代的朝廷,此指明朝的朝廷。
  • 燕问:指皇帝的询问。
  • 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官员向皇帝报告重要事务的文书。
  • 金銮:指皇帝的宝座,也代指皇帝。

翻译

装饰华丽的游船上箫鼓齐鸣,声动江边,绣斧在九月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威严。曾经目睹高官的车轮在洛阳废弃,如今又见白简在朝廷中引起震动。心中为中原满是凶恶的敌人而感到悲伤,眼前则是百粤地区的战乱烟火。你即将到朝廷接受皇帝的询问,难道没有密封的奏章向皇帝报告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送别庞侍御回京的场景,通过对楼船、箫鼓、绣斧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盛大的送别场面和庞侍御的威严。诗中“朱轮埋洛下”与“白简动朝端”形成对比,反映了朝廷的变迁与动荡。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中原战乱和百粤残破的忧虑,以及对庞侍御回京后可能面临的政治责任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友人的期望。

陈履

明广东东莞人,字德基,原名天泽。隆庆五年进士。历知蒲圻、休宁、崇德知县,官至广西按察副使,兵备苍梧。致仕后日以吟咏为事。有《悬榻斋稿》。 ► 20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