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二首

· 陶益
经星飞月隔烟萝,百子池前忆素娥。 扇影渐随秋色改,砧声偏向夜凉多。 人间此夕成奚事,天上仙槎已渡河。 儿女欢逢磨喝乐,岂知泪雨又沾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星:指二十八宿等恒星。
  • 百子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瑶池之北。
  • 素娥:指嫦娥。
  • 砧声:捣衣声。
  • 仙槎: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
  • 磨喝乐:宋代民间七夕节玩物,即小泥偶,多是穿有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的泥偶。

翻译

恒星与月亮在烟雾缭绕的萝藤间若隐若现,我在百子池前思念着嫦娥。扇影随着秋色的变化,渐渐失去了夏日的凉意,而夜晚的砧声却愈发显得清冷。人间在这个夜晚有何特别之事,而天上的仙槎已经渡过了银河。儿女们欢聚一堂,玩着磨喝乐,又怎知我泪如雨下,泪水沾湿了织梭。

赏析

这首作品以七夕为背景,通过描绘星空的变幻和人间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情感的哀愁。诗中“经星飞月隔烟萝”一句,以浪漫的笔触勾勒出七夕夜空的神秘与美丽。后文通过对扇影、砧声的描写,进一步以秋意和夜凉来烘托内心的孤寂与思念。结尾处的“儿女欢逢磨喝乐,岂知泪雨又沾梭”,则巧妙地以儿女的欢乐对比自己的悲伤,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陶益

陶益,字允谦,号练江居士、江门迂客。其祖本为郁林人,附籍新会。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经授江西永新训导。读书博学强记,精易通理。尝日集诸生,讲白沙之学于明伦堂;又构樾墩书屋,读书其中。抚按交荐,以目疾辞归,年八十卒。著有《练江子樾墩集》。清顾嗣协《冈州遗稿》卷五、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有传。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