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舍人有吴门之役先过河间官舍省亲寻归湖州因忆君采舍人亦以去秋奉使过家

西风薇省散鸣珂,把袂都亭奈别何。 驻马白华河上近,渡江红叶雨边多。 蓟门砧动催鸿雁,苕水帆归掠芰荷。 惟羡君家兄弟好,凤池岁岁沐恩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薇省:古代官署名,这里指朱舍人所在的官署。
  • 鸣珂:古代官员的马饰,行走时发出声响,这里指朱舍人的马。
  • 把袂:握手,表示亲昵。
  • 都亭:古代城门外供行人停留宿食的馆舍。
  • 白华河:河流名,具体位置不详。
  • 红叶雨:秋雨中飘落的红叶,形容秋景。
  • 蓟门: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
  • 砧动:砧声,指捣衣声,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 鸿雁:大雁,常用来象征远行或传递消息。
  • 苕水:河流名,在今浙江省。
  • 芰荷:荷叶,这里指水面的景色。
  • 凤池:指朝廷,这里比喻官职显赫。
  • 沐恩波:受到皇帝的恩泽。

翻译

西风吹拂着官署,散去了马饰的鸣响,我们在都亭握手告别,心情无奈。你驻马在白华河畔,那里的景色近在眼前,而我渡江时,红叶在秋雨中飘落,显得格外多。蓟门的砧声催动着鸿雁南飞,而你将乘船经过苕水,掠过那片片荷叶归家。我唯独羡慕你家兄弟和睦,每年都能在朝廷中享受皇帝的恩泽。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朱舍人离别时的情景,通过西风、鸣珂、都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和离别的哀愁。诗中“驻马白华河上近,渡江红叶雨边多”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后两句通过对蓟门砧声和苕水芰荷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对友人归乡的羡慕和对朝廷恩泽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诗人区大相的文学才华。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