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兄平明发舟归?川别后寄此

扁舟石门里,双棹荡孤烟。日夕望江树,彷佛见?川。 原上鹡鸰沙中雁,一水相连不道远。稚子早攀岩桂待,行人独忆云松返。 惜是东西南北人,十年漂泊尚迷津。平明送兄返田舍,薄暮思家泪满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扁舟:小船。
  • 石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双棹:双桨。
  • 孤烟:孤零零的炊烟。
  • 日夕:傍晚。
  • 彷佛:仿佛,好像。
  • 鹡鸰(jí líng):一种鸟。
  • 沙中雁:沙滩上的雁。
  • 一水相连:指河流相连。
  • 稚子:小孩子。
  • 岩桂:生长在岩石上的桂树。
  • 行人:旅人。
  • 云松:云中的松树,此处可能指远方的松树。
  • 东西南北人:四处漂泊的人。
  • 迷津:迷失方向。
  • 平明:天刚亮。
  • 薄暮:傍晚。

翻译

在石门的小船里,双桨划破孤烟。傍晚望着江边的树,仿佛看到了?川。 原野上的鹡鸰和沙滩上的雁,虽然河流相连却不觉得远。小孩子早早攀上岩桂等待,旅人独自回忆着云中的松树归来。 可惜我是个四处漂泊的人,十年漂泊仍迷失方向。天刚亮送兄弟返回田舍,傍晚思念家乡泪水湿透了手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兄长后的深情与思乡之情。诗中,“扁舟石门里,双棹荡孤烟”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而“日夕望江树,彷佛见?川”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后两句通过对鹡鸰、雁、岩桂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以自然之景寓托思乡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