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嵩山四首

薄游吹笙岭,回憩捣衣石。 玉女不可遇,青童似相识。 遗我一箱药,金膏和玉液。 服之容色改,自然生羽翼。 体轻若黄鹄,一举淩八极。 顾视让王人,累累冢上石。 天地可齐年,浮名竟何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薄游:轻装简行地游历。
  • 吹笙岭:地名,可能是指某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 回憩:返回休息。
  • 捣衣石:洗衣时用来捶打衣物的石头。
  • 玉女:仙女。
  • 青童:年轻的仙童。
  • :赠送。
  • 金膏和玉液:指珍贵的药物。
  • 容色改:容貌改变。
  • 生羽翼:比喻获得超凡的能力。
  • 黄鹄:天鹅,比喻高飞。
  • 淩八极:超越八方,指极高的飞翔。
  • 让王人:指古代让位的君王。
  • 累累冢上石:指坟墓上的石碑。
  • 齐年:同寿,指与天地同寿。
  • 浮名:虚名。

翻译

轻装简行地游历到吹笙岭,返回时在捣衣石旁休息。 虽然未能遇见仙女,但年轻的仙童似乎相识。 他们赠送给我一箱珍贵的药物,金膏和玉液。 服用之后,我的容貌发生了改变,自然地长出了羽翼。 身体轻盈如同天鹅,一跃而起,飞翔至极高之处。 回头看那些让位的君王,他们的墓碑累累。 天地可以同寿,但那些虚名究竟有何所得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嵩山时的奇遇与感悟。诗中,诗人通过与仙童的相遇和获得神奇药物的情节,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比让位君王的墓碑与天地同寿的哲理,诗人深刻反思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认为虚名终究无益,真正重要的是与天地同在的永恒。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道家的哲理思考。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