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从军行

朔风吹征裘,边马鸣不止。 烈士怀古心,拔剑四顾起。 东方羽檄急,海气昏千里。 幽并多健儿,吴越多君子。 共是报恩人,各言雪国耻。 万骑出渔阳,三军度辽水。 搴旗山雪高,吹角海波瀰。 朝鲜救兵至,日本夷王死。 功名何足论,要自酬知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朔风:北风。
  •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 羽檄:古代用于紧急军事文书的羽毛标志。
  • 幽并:古代地名,指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一带。
  • 健儿:壮士,勇士。
  • 吴越:古代地名,指吴国和越国,今江苏、浙江一带。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渔阳:古代地名,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 辽水:即辽河,流经中国东北地区。
  • 搴旗:拔取敌人的旗帜。
  • 吹角:吹响号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信号。
  • (mí):弥漫,遍布。
  • 朝鲜:古代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 日本夷王:指日本的统治者。

翻译

北风吹拂着征战的衣裳,边疆的马儿嘶鸣不止。 有志之士怀揣着古时的壮志,拔出剑来,四处张望,准备奋起。 东方的紧急军情频传,海上的气息笼罩千里,昏暗不明。 幽州和并州有许多勇猛的壮士,吴国和越国则多有德行的君子。 他们都是为了报答恩情的人,各自誓言要洗雪国家的耻辱。 万骑从渔阳出发,三军渡过辽河。 在山雪高耸的地方拔取敌旗,吹响号角,海上的波涛弥漫。 朝鲜的援军到达,日本的统治者死去。 功名又何足挂齿,重要的是为了报答知己。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末边疆战士的英勇形象和报国情怀。通过“朔风”、“边马”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边疆的艰苦环境。诗中“烈士怀古心,拔剑四顾起”展现了战士们的壮志与决心。后文通过“幽并多健儿,吴越多君子”等地域特色的描写,强调了各地英才的汇聚,共同为国效力。结尾“功名何足论,要自酬知己”则表达了战士们不求个人功名,只愿报答知己和国家的崇高情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