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
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
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
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
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世谛(shì dì):世俗的真理,指世俗间的道理。
- 空王(kōng wáng):佛教中指佛陀,意指超越世俗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 了义(liǎo yì):佛教术语,指彻底明了佛法的真义。
- 建瓴(jiàn líng):比喻高屋建瓴,指高瞻远瞩。
- 梵法(fàn fǎ):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吹籁(chuī lài):古代的一种管乐器,此处比喻梵法的深远影响。
- 亿劫(yì jié):佛教术语,指极长的时间。
- 善喻(shàn yù):善于比喻,指用比喻来阐述道理。
- 恒沙(héng shā):佛教用语,比喻数量极多,无穷无尽。
- 舍施(shě shī):佛教术语,指施舍,无私地给予。
- 割肌肤(gē jī fū):比喻极大的牺牲。
- 攀缘(pān yuán):佛教术语,指依附、追求。
- 亲爱(qīn ài):亲人或爱人。
- 招提(zhāo tí):佛教寺院的别称。
- 露冕(lù miǎn):古代官员的礼帽,此处指法师的庄严。
- 觉苑(jué yuàn):佛教中指修行的地方,心灵的净土。
- 佛印(fó yìn):佛教中指佛的教诲或佛的印记。
- 标割(biāo gē):佛教术语,指明确区分,割舍。
- 魔军(mó jūn):佛教中指阻碍修行的各种障碍。
- 初地(chū dì):佛教术语,指修行的初级阶段。
- 弥天(mí tiān):佛教术语,指广大无边。
翻译
我的师傅是晋阳的宝,杰出于山河之间。 他在世俗的真理中行走,心灵却超越了至高的佛陀。 鸣钟时山中的虎都伏下,说法时天龙也会聚集。 他彻底明了佛法的真义,如同高屋建瓴,佛教的教义如同吹奏的籁音。 他深知无数劫难的苦楚,善于用无数的比喻来阐述道理。 他无私地给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肌肤,割舍了对亲人的依恋。 招提寺多么清净,善良的牧者驻足于此。 在众香之中,法师的庄严如同露出的礼帽,他在人们的心灵净土中。 他长久地持有佛的印记,明确区分并割舍了阻碍修行的障碍。 愿他能开启修行的初级阶段,永远奉行广大无边的佛法。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对九思法师的赞颂,通过描绘法师的修行境界和教诲的影响,展现了佛教的深远意义和法师的高尚品格。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和比喻,如“空王”、“了义”、“梵法若吹籁”等,表达了法师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诗中也体现了高适对佛教的尊重和对法师的敬仰,以及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诗歌语言庄重、意境深远,是对佛教文化和法师精神的赞美。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