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九

· 高适
惆怅别离日,裴回岐路前。 归人望独树,匹马随秋蝉。 常与天下士,许君兄弟贤。 良时正可用,行矣莫徒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惆怅(chóu chàng):形容心情低落,感到悲伤或失落。
  •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
  • 岐路(qí lù):分岔的道路,比喻人生的选择或转折点。
  • 归人:指将要离开的人。
  • 独树:孤独的树,象征孤独或坚守。
  • 匹马:一匹马,形容孤单一人。
  • 秋蝉:秋天的蝉,常用来象征季节的变迁或生命的短暂。
  • 常与:常常与...交往。
  • 天下士:指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 许君:对韩九的尊称,意为“您”。
  • 兄弟贤:兄弟都很贤能。
  • 良时:好的时机。
  • 行矣:去吧。
  • 徒然:白白地,没有结果。

翻译

在离别的日子里感到悲伤,徘徊在分岔的道路前。 即将离去的人望着孤独的树,独自一人骑着马,伴随着秋天的蝉鸣。 我常常与天下有才能的人交往,特别赞赏您和您的兄弟的贤能。 现在正是利用好时机的时候,去吧,不要白白浪费。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韩九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和对韩九的赞赏与鼓励。诗中,“惆怅别离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而“裴回岐路前”则描绘了离别时的犹豫和不舍。通过“归人望独树,匹马随秋蝉”的意象,诗人巧妙地传达了离别时的孤独和凄凉。后两句则转为对韩九的肯定和激励,希望他抓住时机,不要虚度光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离别的哀愁,也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期望。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