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睢阳李太守

· 高适
公族称王佐,朝经允帝求。 本枝疆我李,盘石冠诸刘。 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 系高周柱史,名重晋阳秋。 华省膺推择,青云宠宴游。 握兰多具美,前席有嘉谋。 赋得黄金赐,言皆白璧酬。 着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 朝瞻孔北海,时用杜荆州。 广固才登陟,毗陵忽阻修。 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郡邑连京口,山川望石头。 海门当建节,江路引鸣驺。 俗见中兴理,人逢至道休。 先移白额横,更息赭衣偷。 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 岂伊齐政术,将以变浇浮。 讼简知能吏,刑宽察要囚。 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辀。 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 孝王馀井径,微子故田畴。 冬至招摇转,天寒螮蝀收。 猿岩飞雨雪,兔苑落梧楸。 列戟霜侵户,褰帏月在钩。 好贤常解榻,乘兴每登楼。 逸足横千里,高谈注九流。 诗题青玉案,衣赠黑貂裘。 穷巷轩车静,闲斋耳目愁。 未能方管乐,翻欲慕巢由。 讲德良难敌,观风岂易俦。 寸心仍有适,江海一扁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睢阳:地名。
  • 王佐:王者的辅佐,帝王的助手。
  • 朝经:朝廷的常规、制度。
  • :答应,认可。
  • 本枝:嫡系子孙。
  • 盘石:巨石,即磐石。
  • 华省:指尚书省。
  • :承受,担当。
  • 推择:推举选拔。
  • 握兰:汉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后以“握兰”指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近臣。
  •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向前,以示尊敬。
  • 具美:完美。
  • 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
  • 列侯:爵位名。
  • 孔北海:指孔融。
  • 杜荆州:指杜预。
  • 广固:古城名。
  • 毗陵:古地名。
  • 三台:星名。
  • 四岳: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
  • 建节:执持符节。
  • 鸣驺:古代随从显贵出行并传呼喝道的骑卒。
  • 至道: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
  • 白额:猛虎。
  • 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 浇浮:犹浇薄。指社会风气浮薄。
  • 讼简:官司不多。
  • 刑宽:刑罚宽松。
  • 偃草:风吹草倒。
  • 褰帏:撩起帷幔。
  • 招摇:星名。即北斗第七星摇光。亦借指北斗。
  • 螮蝀:虹的别名。
  • 管乐:指管仲和乐毅。
  • 巢由:巢父和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

翻译

您身为李姓贵族被赞为帝王股肱之臣,朝廷制度许可帝王对您的求才。李姓的本支子孙很强盛,犹如巨石在各姓中居首。礼乐光辉灿烂,山河气象深幽。您如同周朝的柱下史,名声重过晋代的晋阳秋。在尚书省受推举选拔,得到青云直上的恩宠和宴游之幸。任近臣多有完美之处,在皇上面前有良谋妙策。作出贡献获得黄金赏赐,进言都如白璧般美好。扬鞭驱驰快马,运刀宰割如分解整牛般利落。出京师镇守兼任一方诸侯之长,承继家道又位列诸侯。早晚都在敬仰像孔北海那样的人物,时常任用如杜荆州般的贤才。刚登上广固城,又到毗陵却忽然遇阻。期望三台星入梦,四岳仍在为忧虑之事操心。所管辖的郡邑连着京口,山川望向石头城。在海门应当持节,在江边道路引领传呼喝道的骑卒。世俗可见国家中兴之理,人们正逢最好的时代。先把那猛虎移动除去,更是停歇了让犯人穿赭衣的现象。梁国的歌谣来得晚了,徐方埋怨不能久留。难道只是那齐地的政治方法,而是将用来改变那浮薄的世风。官司很少可知是能干的官吏,刑罚宽松考察重要的囚犯。坐在公堂如风吹草倒般管理民众,出行到县里就像雨随车轴那样顺利。这地方曾是蒙庄的住宅,城中遗留有阏伯的土丘。孝王留下的井径,微子从前的田地。冬至时北斗星转动,天冷彩虹收起。猿岩上飞落着雨雪,兔苑里树叶如梧桐楸树般凋零。排列的戟 frost(这个词似乎有误)侵门,撩起帷幔月亮挂在钩上。喜好贤才常常为其铺设坐榻,乘着兴致每每登上高楼。俊逸的脚步能跨越千里,高谈阔论可贯注九流。诗题在青玉案上,衣服赠给穿黑貂裘的人。在贫穷的巷子里车马来往安静,在闲居的房舍里耳清目明心生忧愁。没能如同管仲、乐毅那样,反而想要仰慕巢父、许由。讲论道德很难有人可匹敌,观察世风岂能容易找到能相比的。内心仍有安适之处,就像江海中的一条小船。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写给睢阳李太守的赞誉之作。诗中对李太守的身世、才能、品德、政绩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赞扬。全诗气象宏大,用词华丽。

开头从李太守的出身和地位写起,强调其高贵和重要地位。接着描绘了他在朝廷的荣耀和备受恩宠的情形。对其才华和谋略也给予好评,用“赋得黄金赐,言皆白璧酬”等句突出他的功绩。对他的管理能力如“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辀”给予肯定。还描写了当地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象,如“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最后表达了对李太守道德和才能的钦佩,也流露出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层次分明,全方位地展现了李太守的形象和成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