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 高适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拼音

所属合集

#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輶轩(yóu xuān):古代一种轻便的车。
  • 溟海:指大海。
  • 四牡:指四匹马,古代车驾的标准配置。
  •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巨鳌:传说中的大海龟。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势高大。
  • 湛湛:形容水深而清澈。
  • 九垓(jiǔ gāi):九重天,指极高的天空。
  • 挹流:汲取水流。
  • 迟回:徘徊,犹豫。
  • 蚌胎:指蚌中的珍珠。
  • 殷雷:形容雷声大。
  • 越裳:古代南方的一个国家,这里指南方。
  • 天吴: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 揽辔(lǎn pèi):抓住马缰绳,准备驾车。
  • (sǔn):一种猛禽。
  • 忘机:忘却机巧之心,指心境淡泊。
  • 骚雅:指文学作品。
  • 翰林:指翰林学士,古代的文学侍从官。
  • 忝陪(tiǎn péi):谦辞,表示自己不配陪伴他人。
  • 龙媒:指龙,比喻杰出的人才。

翻译

在这个圣明的时代,我们致力于制定公正的法典,轻车简从,推崇有才能的人。远远地望着那溟海的边际,广阔的波涛在眼前展开。四匹马不停歇地奔跑,但那三座仙山又在哪里呢?巨大的海龟无法钓起,高高的浪涛是多么的雄伟。清晨,百川汇入大海,茫茫无际,直达九重天。汲取这广阔的水流,观察不同的景象,让人徘徊不前。日出时能看到鱼眼,月圆时知道蚌中孕育着珍珠。这些景象并非想象所能及,心灵只能用精灵来猜测。远处的景色带着孤岛,虚幻的声音像是雷声。风行于南方的贡品,水阻止了水神的灾难。抓住马缰,准备驾车,猛禽将要出击,而忘却机巧的鸥鸟又飞回来。这种情感激发了文学创作,独立于尘埃之外。虽然吏道与翰林的用途不同,但我仍然感到不配陪伴在翰林学士身边。长鸣一声感谢知己,我所愧疚的不是龙,而是未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广阔海洋的壮丽景象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时代公正和人才推崇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和自然景象,如“三山”、“巨鳌”、“九垓”等,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对海洋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知己的感激以及对自己未能成为杰出人才的自责,体现了诗人谦逊和自省的品质。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