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证上人住持道场

· 高启
緌公昔年住宝坊,龙象蹴踏腾毫芒。 袈裟曾侍玉座旁,万众阛听讲仁王。 弟子如云来四方,朝钟暮鼓鸣高堂。 西归葱岭今几霜,钵传昙师道弥昌。 丛林主教遇圣皇,紫衣朝阙随班行。 上人继吐三叶芳,衲中长系摩尼苍。 人间万念俱已忘,独好游戏谈文章。 我来京师寄禅房,每邀看月开修廊。 手横蝇拂坐绳床,竹间风吹煮茗香。 侍僮触屏睡欲僵,高殿宿鸟惊琅珰。 诗成金磬韵尚扬,清才未必惭支汤。 有时夜剪园韭尝,灯悬西斋雨浪浪。 人生聚散不可常,翩然东游主道场。 道场乃在云水乡,碧澜堂前去路长。 江湖寒缩蛟蜃藏,枫桕正赤橙柑黄。 烟销日出闻渔榔,洲渚宛转山低昂。 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兵余莫嗟梵宇荒,胜景未逐楼台亡。 寺门无人闭夕阳,芋栗收作山中粮。 好说千偈恢禅纲,麾斥佛祖谁敢当。 我方无用糜太仓,叨逐剑佩趋明光。 醉歌欲觅玄真狂,怀恩未得寻归航。 明朝举首空相望,云飞笠泽天茫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緌公:指高僧。
  • 宝坊:指寺庙。
  • 龙象:佛教中象征力量与智慧的动物,这里比喻高僧的威严。
  • 腾毫芒:形容光芒四射。
  • 袈裟:僧人的法衣。
  • 玉座:皇帝的宝座。
  • 阛听:围绕着听。
  • 讲仁王:指讲解《仁王经》。
  • 朝钟暮鼓:寺庙中的早晚钟鼓声。
  • 西归:指僧人西去印度。
  • 葱岭: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 钵传:指法钵的传承。
  • 昙师:指昙摩,佛教高僧。
  • 弥昌:更加昌盛。
  • 紫衣:指高僧的服饰。
  • 朝阙:朝廷。
  • 班行:行列。
  • 三叶芳:比喻佛法传承。
  • 摩尼:宝珠,这里指佛法。
  • 蝇拂:驱赶苍蝇的拂子。
  • 绳床:僧人坐的简易床。
  • 煮茗:煮茶。
  • 宿鸟:夜宿的鸟。
  • 琅珰:铃铛声。
  • 金磬:佛教乐器,用于敲击。
  • 支汤:指支遁和汤惠休,两位古代高僧。
  • 剪园韭:剪取园中的韭菜。
  • 灯悬:挂灯。
  • 西斋:西边的书房。
  • 雨浪浪:形容雨声。
  • 瓶锡:僧人的水瓶和锡杖。
  • 经囊:装经书的袋子。
  • 梵宇:寺庙。
  • 千偈:千首偈语,佛教中的诗句。
  • 禅纲:禅宗的教义。
  • 麾斥:指挥,这里指高僧的权威。
  • 糜太仓:浪费国家粮食。
  • 叨逐:跟随。
  • 剑佩:官员的佩剑。
  • 明光:指朝廷。
  • 玄真狂:指追求真理的狂热。
  • 怀恩:怀念恩情。
  • 寻归航:寻找归途。
  • 笠泽:地名,指太湖。

翻译

緌公昔日住在宝坊,龙象般的威严腾起光芒。他曾身披袈裟侍立玉座旁,万众围绕着听他讲解《仁王经》。弟子们从四方云集,朝钟暮鼓在高堂回响。他西去印度已有多年,法钵传承给昙师,佛法更加昌盛。丛林中的主教遇到圣皇,身穿紫衣朝见朝廷。上人继承了三叶芳的佛法,衲中长久系着摩尼宝珠。他已经忘却人间万念,独爱游戏般谈论文章。我来京城寄居禅房,常邀他看月开启长廊。手持蝇拂坐在绳床上,竹间风吹来煮茶的香气。侍僮触屏睡得欲僵,高殿上的宿鸟被铃铛声惊醒。诗成后金磬的余韵尚在,我的清才未必逊色于支遁和汤惠休。有时夜里剪取园中的韭菜品尝,灯悬西斋,雨声浪浪。人生聚散无常,他翩然东游主持道场。道场位于云水之乡,碧澜堂前的路途漫长。江湖寒缩,蛟蜃藏匿,枫桕正红,橙柑黄熟。烟销日出,听到渔人的榔声,洲渚宛转,山势低昂。他带着瓶锡和经囊,留宿不肯恋林中的桑树。兵乱后莫叹寺庙荒芜,胜景未随楼台消亡。寺门无人,夕阳关闭,芋栗作为山中的粮食。他好说千偈以恢弘禅宗教义,指挥佛祖,谁敢当?我无用浪费国家粮食,跟随官员佩剑趋向朝廷。醉歌欲寻玄真狂,怀念恩情未得寻归途。明朝举目空望,云飞太湖,天茫茫。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高僧緌公的威严与智慧,以及他对佛法的传承和弘扬。诗中通过对比緌公的昔日辉煌与现今的东游主持道场,展现了佛法的深远影响和緌公的不凡地位。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緌公的敬仰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緌公的描绘,传达了对佛法的尊崇和对高僧的敬仰之情。

高启

高启

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