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亦可解作积雪的楼台。
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
缟袂:白衣,借喻白色花卉。
水竹:水和竹,常借指清幽的景色。
暝:一作“瞑”,不确定是否为讹误。
“秦人”句:用桃花源典故。
冷香:指清香的花。
骑驴客:《新唐书‧贾岛传》:“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謼诘之,久乃得释。”后因以“骑驴客”指苦吟的诗人。
放鹤人归:用林逋典。
花神:掌管花的神。
绡帐:轻纱帐。
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翠袖:青绿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装束。
棘丛:丛生的荆棘,有时用来喻指困境。
仙游:信奉道教的人远出求仙访道。
白云乡:《庄子‧天地》: “乘彼白云, 游于帝乡。”后因以“白云乡”为仙乡。
楚客:一般指屈原。
吴王:一般指夫差。
袅袅:吹拂貌。
簌簌:犹浓密、浓厚。
烧灯:常指元宵等举行灯会的节日。
序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鬥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鬥?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韞,“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赏析
梅,据考证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的果品。但是上古的诗歌里却吟咏得不多,诗经里《摽有梅》一诗曾提到梅实,也只是作为起兴的由头,没有把它作为吟咏的主体。南北朝时代陆凯折梅赠驿使所赋的诗,也仅仅是把梅花当作一种表达友情的道具。真正在诗歌中给梅花赋予人格化的形象,那还是唐以后的事。因为梅花是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凌霜冒雪而开,不与众芳为伍,所以人们赋予了它清高、孤峭、顽强、坚贞的品格;又因为梅花开在冬末早春,相比于三春光景那种桃李芳菲,百花烂漫的盛季,它算是占得了春先,所以人们又赋予了它报春使者的声名,成了先知先觉的先驱者或酿时造势的的英雄豪杰的形象。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这首歌,就是梅花品格的一幅恰如其分的写照。
唐宋以后,诗歌中提到梅花的,何止千首,就是专以梅花作为吟咏对象的诗词也非常多。各个诗人吟咏的角度,各人的风格各有不同,韵味各异,这样也就有着不同的欣赏点。
高启的这九首诗,大概是受到杜甫秋兴八首的启发专门为梅花而精心写就的组诗。对这组诗评析的文章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赘述。我觉得这组诗描写梅花,不仅状其影,更传其神!我特别欣赏其中状写出的那种清灵空澈有时又朦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词佳句。比如「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曹雪芹《红楼梦》里有几组诗,多从高启这组诗借鉴或脱胎。以前读《红楼梦》,大观园姐妹起诗社,先是咏白海棠,接着咏菊,后来又在芦雪亭聚会咏红梅花,特别欣赏薛宝琴「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后来方知脱胎于「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其它一些丽句,如「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也似乎有着这组梅花诗的影子。
后来清代张问陶复作梅花八首,足可以与高启这梅花九首并称双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琼姿:美好的姿态。(琼,qióng)
-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
疏影:指梅花稀疏的影子。
-
萧萧竹:指风中摇曳的竹子。
-
残香:残留的香气。
-
漠漠苔:茂密的青苔。
-
缟袂(gǎo mèi):白色的衣袖,这里代指梅花。
-
薄瞑(míng):傍晚,天色将黑。(瞑,读作“míng”)
-
狼籍:同“狼藉”,杂乱的样子。(藉,jí)
-
绡帐:轻纱帐。(绡,xiāo)
翻译
其一
梅花本应生长在神仙居住的瑶台,是谁将它栽向了江南的处处角落呢?
大雪满山时,它如高士般安卧;明月照耀下,它似美人般前来。
寒冬中,它紧挨着稀疏萧索的竹子;春天里,它的残香被茂密的青苔掩盖。
自从何逊离去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梅花在东风的愁寂中独自开放了几回呢。
其二
梅花如穿着白色衣袖的仙人,与水竹向来有很深的缘分。
它的枝条稀疏却又茂密,微雨过后更加动人,似明似暗,远远望去如在烟雾之中。
傍晚时分,在山家的松树下,初春的寒冷在江边的杏花前。
如果秦人当初种下了梅花,就不会引得渔郎进入桃花源了。
其三
翠绿的鸟儿惊飞离开枝头,冷艳的梅花杂乱散落,谁来收拾呢?
骑驴的客人醉酒后风吹落了帽子,放鹤的人归来时船上已落满了雪。
淡淡的月色和微云都似梦境,空寂的山间流水独自引发忧愁。
几次看到那孤独的身影徘徊的地方,只以为是花神在夜间出游。
其四
淡淡的霜花沾湿了梅花的花粉,是谁撑起薄纱帐来呵护春天的温暖呢?
我的诗随着十里的寻春之路展开,忧愁在三更时分悬挂在月下的村庄。
梅花飞去只担心有云作伴,消逝后怎会相信它是以玉为魂呢。
我想要拜访像罗浮山的仙人一样的梅花,却只见落叶空山,门正紧闭。
其五
云雾作为屏障,雪花当作宫殿,尘埃无路可通。
春风还未吹动,树枝已先有感觉,夜晚的月亮初升,树影变得空空如也。
翠袖的佳人依靠在竹下,白衣的宰相隐在山中。
在这寂寥之地你不要埋怨,回头看看名园都已布满荆棘。
其六
梦中回到扬州,楼阁已被尘土掩盖,这幽期仍然属于诗人。
长久地站立,孤独的身影度过长夜,看到残留的芬芳已不是春天。
暖云布满空山,像裁出的玉片,寒冷的深浦中,水珠频频滴落。
在掀起的船篷图里曾见过这景象,错误地喜爱那横斜的姿态却未领悟其真正的美。
其七
独自开放,孤独而又依恋,怎会因为忧愁而减少自身的光辉呢?
帘外传来钟声,月亮刚刚升起,灯前的号角声中断,霜突然落下。
行人在水驿处感觉到春天来得很早,啼鸟在山塘边,傍晚时叫声已稀。
惭愧的是我的白衣如今已变旧,从遥远的洛阳归来与你相逢。
其八
最爱在寒冷中生长,最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如同神仙在白云乡中遨游。
春天的忧愁让人感到寂寞,似乎天也会变老,夜色朦胧中,月色也带有香气。
楚地的客人不再吟咏,江边的道路变得寂静,吴王已经沉醉,苑台变得荒凉。
在枝头,谁看到花朵受惊的样子?微风吹来,传来簌簌的寒霜声。
其九
只有明月知道我断魂的忧愁,无限的春愁都在这一枝梅花上。
不和人诉说,只是独自欢笑,忽然怀疑你到来,正是我相思之时。
歌声在别院停止,灯火在夜晚燃烧,梳妆完毕后在深宫中对着镜子。
旧日的梦已随着流水远去,在山窗下姑且伴着题诗。
赏析
这组《梅花九首》通过对梅花的姿态、生长环境、神韵以及其所引发的情感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孤傲、坚韧以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其一:首联以梅花本应在瑶台,却被栽于江南,引出对梅花的赞美和疑问。颔联通过“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以高士和美人作比,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高洁与美丽。颈联进一步描写梅花在寒冬和春天的不同景象,尾联则借何逊的典故,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对好咏梅诗的期待。
-
其二:诗中以仙人喻梅花,强调其与水竹的缘分,描绘了梅花在微雨和烟雾中的朦胧之美,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独特韵味。
-
其三:此诗通过描绘梅花凋零的景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情境,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忧愁。
-
其四:诗人以霜花、绡帐等形象来烘托梅花的娇嫩,又通过寻春路和挂月村来表达自己的愁绪,最后表达了对梅花如仙人般高洁的敬仰。
-
其五:用云雾、雪构建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衬托出梅花的高洁和寂寞,同时也暗示了世间的变化和无常。
-
其六:诗中通过描述梦中的景象和现实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
其七:表现了梅花的孤独和坚韧,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和情思。
-
其八:强调了梅花在寒冷中生长的特性,以及其所带来的春愁和寂寞,同时也反映了世间的兴衰。
-
其九: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梅花上,表达了相思之愁和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超脱。
总体来说,这组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梅花的多角度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