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山草堂感怀

松子和枝落,萧疏见鹤巢。 秋声多在竹,露气半含梢。 寂寞通先哲,饥寒答素交。 年来无可用,惭愧似空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舂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萧疏:稀疏,稀少。
  • 鹤巢:鹤的巢穴,常用来象征隐逸高洁。
  • :树枝的末端。
  • 先哲:古代的贤人或哲人。
  • 素交:真诚纯洁的友情。
  • 空匏:空心的葫芦,比喻无用或空虚。

翻译

松树的种子随枝条落下,稀疏的枝叶间隐约可见鹤的巢穴。 秋天的声音多在竹林中回荡,露水的气息半含在树梢之间。 在寂寞中与古代的贤哲相通,以饥寒来回应真诚的朋友。 近年来我无所作为,感到惭愧,仿佛一个空心的葫芦。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舂山草堂的孤寂生活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中,“松子和枝落”与“萧疏见鹤巢”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通过“秋声多在竹,露气半含梢”的细腻描写,传达出秋天的清冷和自然的生机。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先哲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自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