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八首

· 宗臣
中原五子送将归,十二峰头拾紫薇。 别后何人鹦鹉笔,书来念我薜萝衣。 邗沟明月行将问,鸿鹄天风高自飞。 南北岐途两无赖,江门烽火照渔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原五子:指宗臣与四位友人,他们都是中原地区的才子。
  • 十二峰头:指巫山的十二峰,这里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理想。
  • 紫薇:古代传说中的仙草,象征着高洁和不凡。
  • 鹦鹉笔:比喻文笔华丽,能言善辩。
  • 薜萝衣:用薜荔和女萝编织的衣服,象征隐士的生活。
  • 邗沟:古代运河名,这里指水路。
  • 鸿鹄:大鸟,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 岐途:分岔的道路,比喻人生的选择。
  • 江门:地名,这里可能指江边的门户或要塞。
  •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火光,这里指战乱。
  • 渔矶:渔人捕鱼的石矶,这里象征隐居之地。

翻译

中原的五位才子即将送我归去,我们在巫山的十二峰头拾取象征高洁的紫薇。 离别后,谁还能像鹦鹉那样文笔华丽地与我通信,写信来时,我正穿着隐士的薜萝衣。 我将乘船沿着邗沟,伴着明月前行,询问前程,鸿鹄在天风中高飞,自由自在。 南北的道路各自分岔,两无依靠,江门的烽火照亮了渔人捕鱼的石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宗臣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以及他对未来的展望和内心的孤独。诗中,“中原五子”与“十二峰头”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高洁志向,而“鹦鹉笔”与“薜萝衣”则对比了文采与隐逸的生活。后两句通过“邗沟明月”与“鸿鹄天风”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探索与自由的向往,而“南北岐途”与“江门烽火”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战乱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宗臣

宗臣

明扬州府兴化人,字子相,号方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工文章,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有《宗子相集》。 ► 7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