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同李于鳞游天宁寺
得尔逃名者,今辰又少林。
山高杨柳细,路险薜萝深。
古塔已凋翠,祗园曾布金。
谈经群鸟下,听法一龙吟。
舍利光难灭,菩提迹岂沉。
空虚能悟性,情净不依心。
云竹窥禅相,风皇度梵音。
僧来看果结,酒至对蒲斟。
世事形骸苦,浮生日夜侵。
慈航如可渡,同此谢朝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午日:端午节。
- 逃名:逃避名声,指隐居。
- 少林:少林寺,这里指天宁寺。
- 薜萝: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山间幽深。
- 祗园:佛教圣地,这里指天宁寺。
- 布金: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 舍利:佛教中指高僧圆寂后火化所得的骨珠。
- 菩提:佛教中指觉悟的境界。
- 空虚:佛教中的空性,指万物皆空。
- 情净:心境清净,无杂念。
- 风皇:指凤凰,这里可能指佛教中的神鸟。
- 梵音:佛教音乐或诵经声。
- 蒲:蒲团,佛教徒打坐用的垫子。
- 慈航:佛教中指救渡众生的法船。
- 朝簪:官员的簪子,代指官职。
翻译
在端午节这天,我与李于鳞一同游览天宁寺,遇到了那些逃避名声的隐士。山峰高耸,杨柳细长,山路险峻,薜萝丛生,显得幽深。古老的塔已经凋零,但寺院曾经得到过施舍。我们谈论佛法,群鸟飞下,仿佛在聆听,一条龙在吟唱。高僧的舍利光芒难以熄灭,觉悟的足迹又怎能沉没?在空虚中我们领悟了本性,心境清净,不受杂念影响。云竹似乎在窥视我们的禅意,凤凰传递着梵音。僧人们来看果实的结实,我们则用蒲团斟酒。世事让人形体疲惫,浮生日夜侵蚀着我们。如果慈航可以渡过,我们愿意一同谢绝官职,追求更高的境界。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端午节游览天宁寺的情景,通过对山寺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哲理的深刻领悟。诗中“古塔已凋翠,祗园曾布金”等句,既展现了寺院的古老与庄严,又隐喻了佛教的兴衰与传承。结尾的“慈航如可渡,同此谢朝簪”更是抒发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