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砚行
溧阳渺渺红尘杳,讼牒簿书何日了?日斜犹自未休衙,欲寝楼头已催晓。
政出多门空扰扰,休誇金印大如斗。君不见古人惜砚如惜圭,端溪妍丑纷不齐。
此来囊中无一锥,但携石砚作亲随。官罢奚奴背归去,浓磨香墨赋樵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溧阳:地名,今江苏省溧阳市。
- 杳:深远,不见踪影。
- 讼牒簿书:指诉讼案件和文书工作。
- 休衙:指官员下班。
- 政出多门:指政策或命令出自多个部门,造成混乱。
- 扰扰:纷乱的样子。
- 金印大如斗:比喻高官显贵。
- 端溪:指端砚,一种名贵的砚台。
- 妍丑:美丑。
- 囊中无一锥:比喻贫穷,没有财产。
- 奚奴:古代对奴隶的称呼。
- 樵溪:地名,这里可能指作者的隐居之地。
翻译
溧阳的尘世纷扰已远,诉讼案件和文书工作何时能了结?日落时分仍未下班,楼头的钟声已催促着天明。 政策出自多个部门,徒增纷乱,何须夸耀那如斗大的金印。你不见古人珍惜砚台如同珍惜玉圭,端溪的砚台美丑各异。 此行囊中空无一物,只带着石砚作为伴侣。官职卸下后,让奴隶背着归去,浓墨重彩地书写樵溪的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官员在繁忙的公务中的疲惫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溧阳红尘的渺远、诉讼文书的无尽、政出多门的混乱等现实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后半部分转向对石砚的珍视,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憧憬,体现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物质名利的淡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元淮对官场与隐居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