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虞伯生祭

蜀道扬鞭旧险摧,家山遥认碧崔嵬。 奉香暂别金銮去,题柱真乘驷马来。 祠罢汾阴迎汉鼎,路经骊谷吊秦灰。 归釐宣室须前席,不似长沙远召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蜀道: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以艰险著称。
  • 扬鞭:挥动马鞭,形容行进迅速。
  • 旧险摧:旧时的艰险已被征服。
  • 碧崔嵬:形容山峰高耸,碧绿而雄伟。
  • 奉香:手持香火,指进行祭祀或朝拜。
  • 金銮:指皇宫,特指皇帝的宝座。
  • 题柱:在柱子上题字,古代文人常在名胜古迹题诗留念。
  • 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高官显贵的交通工具。
  • 祠罢:祭祀结束后。
  • 汾阴:地名,在今山西省境内,古代有祭祀活动。
  • 汉鼎:汉代的鼎,象征国家政权。
  • 骊谷: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古代有秦始皇陵。
  • 秦灰:指秦始皇陵的遗迹。
  • 归釐:归来接受赏赐。
  • 宣室:皇帝的居室,也指朝廷。
  • 前席:在皇帝面前坐席,表示受到重视。
  • 长沙:地名,指汉代贾谊被贬之地。
  • 远召回:被远距离召回朝廷。

翻译

蜀道曾经艰险,如今已迅速征服,遥望家山,只见碧绿而高耸的山峰。手持香火,暂时告别皇宫,题字留念,真正乘着驷马归来。祭祀汾阴后,迎接汉代的鼎,路过骊谷,凭吊秦朝的遗迹。归来接受朝廷的赏赐,在皇帝面前受到重视,不像贾谊那样被远距离召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蜀地归来的情景,通过对蜀道、家山、皇宫等地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归途的荣耀。诗中“奉香暂别金銮去,题柱真乘驷马来”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皇宫的留恋,又显示了归来的荣耀。后两句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王士熙

元东平人,字继学。王构子。善画山水。英宗时为翰林待制。泰定帝时历官治书侍御史,中书参知政事。泰定帝死,被燕铁儿流远州。后为文宗起用,任江东廉访使,以南台御史中丞卒。 ► 1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