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自闽中北还舟行过常秀间卧听棹歌殊有惬予心者每一句发端以声和之者三扣其辞语敷浅而鄙俚曾不若和声之欢亮也因变而作十二阕且道其传送艰苦之状亦刘连州竹枝之意云
干当江南有许多,往还冠盖似撺梭。因兹力役无朝暮,欸乃翻成懊恼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闽中:指福建地区。
- 常秀: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棹歌:船夫划船时唱的歌。
- 惬:满足,愉快。
- 敷浅:浅显,不深刻。
- 鄙俚:粗俗,不高雅。
- 欢亮:欢快响亮。
- 变而作:改变原有的形式而创作。
- 十二阕:十二首曲子。
- 传送:传递,传达。
- 艰苦之状:艰难困苦的情况。
- 刘连州竹枝:指刘禹锡的《竹枝词》,一种民间歌谣形式。
翻译
我从福建地区北归,乘船经过常秀一带,躺在船上听着船夫们唱的棹歌,这些歌曲特别让我感到愉快。每首歌开头,船夫们用声音和唱三次,但歌词浅显粗俗,不如和声那样欢快响亮。因此,我改变了原有的形式,创作了十二首曲子,同时也描述了传递这些歌曲的艰苦情况,这也有点像刘禹锡的《竹枝词》的意境。
赏析
这首作品记录了作者从福建北归途中的所见所感,特别是对船夫棹歌的感受和创作过程。作者通过对比棹歌的和声与歌词,表达了对音乐美感的追求和对歌词内容的不满。通过创作新的曲子,作者不仅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也展现了其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创新精神。整体上,这首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