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公携家图引为张橘隐题

· 王逢
鸿鹄巢高林,鼋鼍穴深渊。所以庞德公,躬耕岘山田。 当时刘表侪雄材,万金足置燕王台。台成禽荒鸩毒甘,醉氓臂锦呼鹰来。 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诸儿豚犬遗以危,况复苍生天下虑。 苏岭石鹿双耸然,霞日绚烂芝茎鲜。囊衣里鹥车连连,白骡青㹀参后先。 举家相携入长烟,竟托采药终天年,至今事迹有在心无传。 呜呼!孔明不遇大耳主,亦必老向隆中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鸿鹄 (hóng hú):大雁和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 鼋鼍 (yuán tuó):大鳖和鳄鱼,比喻隐居或不问世事的人。
  • 庞德公:东汉末年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 岘山 (xiàn shān):山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
  • 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牧,以文治著称。
  • 禽荒:沉迷于田猎。
  • 鸩毒 (zhèn dú):毒酒,比喻有害的事物。
  • 非熊之伦:指非凡的人才。
  • 豚犬 (tún quǎn):猪狗,比喻平庸无能的人。
  • 苍生:百姓。
  • 苏岭石鹿:指岘山上的石鹿,象征隐士的清高。
  • 囊衣里鹥 (náng yī lǐ yī):指隐士的简朴生活。
  • 白骡青㹀 (bái luó qīng bó):白色的骡子和青色的牛,指隐士的交通工具。
  • 采药:指隐士的生活方式。
  • 大耳主:指刘备,因其耳朵大而得名。

翻译

大雁和天鹅在高林中筑巢,大鳖和鳄鱼在深渊里穴居。因此,庞德公选择在岘山亲自耕种田地。当时的刘表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拥有足够的财富来建造燕王台。然而,他沉迷于田猎和享乐,醉酒后呼唤鹰犬来狩猎。鹰饥饿时接受呼唤,饱食后便飞走,这样非凡的人才谁能驾驭?他的儿子们平庸无能,给他带来了危险,更何况是天下百姓的忧虑。

岘山上的石鹿高耸,霞光灿烂,芝草新鲜。庞德公一家穿着简朴的衣服,乘坐着白骡和青牛,相继进入长烟之中。他最终选择了采药的生活方式,度过了余生,至今他的事迹虽有流传,但他的心意已无人知晓。

唉!如果诸葛亮没有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他也必然会在隆中老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庞德公和刘表的不同人生选择,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权力的批判。诗中,庞德公被描绘为一个清高脱俗的隐士,他选择在岘山耕种,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而刘表虽然富有才华,却沉迷于享乐和权力,最终导致家族和百姓的危机。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强调了隐士生活的高尚和世俗权力的虚无。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诸葛亮未能遇到明主的遗憾,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