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丹阳三日苦寒戏为短歌

· 方回
自从书云入嘉平,一月间无三日晴。 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吴江渡桥意颇快,吕城争堰心还惊。 丹阳古县暮落牵,冻人欲死无人行。 夜投孤店风更紧,燃草不烟灯灭影。 北人下马惊相问,自古江南无此冷。 求薪不可炭更难,仆御告馁衾裯单。 我生南土六十二,自古江南无此寒。 卧不脱衣袍带断,湿靴破袜泥裤绽。 焉得闺人呵手缝,可向谁家借针线。 船路不通驿路泥,田家闭户如鸡栖。 推车荷担唤不去,宁煨藁秸烹糠粞。 可以我而返不如,乾坤浩荡岁云暮。 岂无拥炉画灰处,焉用遑遑问征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书云:指记录天文现象的书籍。
  • 嘉平: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 吕城:地名,在今江苏省丹阳市。
  • 争堰:指在河道中筑坝以控制水流。
  • 衾裯:被子和床帐。
  • 藁秸:稻草和麦秆。
  • 糠粞:谷物的皮和碎屑。

翻译

自从记录天文现象的书籍提到嘉平月(农历十二月)以来,一个月里几乎没有三天是晴朗的。大雪连续下了二十五六天,整个天地都被冰封,景象冷峻。我跨过吴江的桥时心情颇为畅快,但到了吕城争堰时心中还是感到惊慌。丹阳古城的傍晚,人们被冻得几乎无法行走。夜晚投宿孤店,风更加猛烈,草烧不着,灯火也熄灭了。北方人下马惊奇地相互询问,自古以来江南从未有过这样的寒冷。找不到柴火,更难以得到炭,仆人和随从都在抱怨寒冷,被子和床帐单薄。我生在南方已经六十二年,自古以来江南从未有过这样的寒冷。睡觉时不脱衣服,袍带断裂,湿靴破袜,泥泞的裤子裂开。哪里能找到闺中的女子帮我缝补,又能向谁家借针线呢?船路不通,驿路泥泞,农家闭门如鸡舍。推车挑担的人叫不走,宁愿烧稻草和麦秆煮谷物的皮和碎屑。我怎么可能不如他们呢,宇宙浩荡,岁月已至年末。难道没有拥炉画灰的地方吗,何必急急忙忙地询问征途。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丹阳遭遇严寒的情景,通过对比江南与北方的气候差异,表达了作者对异常寒冷天气的深刻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等,展现了极端天气下的艰难生活。同时,诗人的情感也从最初的畅快转变为对寒冷的无奈和对家乡温暖的怀念,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对温暖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寒冷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