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韵述将归

· 方回
我虽无丝无竹亦无肉,犹有杜子美万卷书,犹有陆士衡三间屋。 作诗宁作郊岛之寒瘦,终不屑元轻而白俗。文章杂在众人中,大似浊河横济渎。 平生浪费几吟笺,何啻右军九万幅。既尝注漆园之十九言,又颇拟栗里之四八目。 道眼一照百皆妄,未若奴耕婢织躬课督。江湖落魄但欠一归耳,休官已幸天从欲。 子男女七孙四人,有菜共羹吾亦足。过此更徼非妄福,政恐招忧复招辱。 宅门夏荫双高桐,园径秋香万丛菊。于是自歌招隐歌,歌曰鹤怨猿惊兮在空谷。 四十馀年萍蓬将七十,又何必越之南燕之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郊岛之寒瘦:指唐代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以清瘦著称。
  • 元轻而白俗:指元稹的诗风轻浮,白居易的诗风通俗。
  • 浊河横济渎:比喻文章混杂在众人之中,如同污浊的河水横流。
  • 吟笺:指诗稿。
  • 右军九万幅:右军指王羲之,这里比喻大量的书法作品。
  • 注漆园之十九言:指注解庄子的《南华经》。
  • 栗里之四八目:指《论语》中的四十八条目。
  • 道眼:指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光。
  • 躬课督:亲自督促。
  • 徼非妄福:追求不切实际的福气。
  • 政恐:恐怕。
  • 招忧复招辱:招来忧虑和耻辱。
  • 夏荫双高桐:夏天在两棵高大的桐树下乘凉。
  • 秋香万丛菊:秋天万丛菊花散发香气。
  • 招隐歌:招引隐士的歌。
  • 鹤怨猿惊:形容隐居山林的景象。
  • 萍蓬:比喻漂泊不定。

翻译

我虽然没有丝竹乐器,也没有肉食享受,但我拥有杜甫的万卷诗书,拥有陆机那样的三间屋子。我宁愿写诗像孟郊和贾岛那样清瘦,也绝不屑于像元稹那样轻浮,白居易那样通俗。我的文章混杂在众人之中,就像污浊的河水横流。我平生浪费了多少诗稿,何止像王羲之那样写过九万幅字。我曾经注解过庄子的《南华经》,也颇拟过《论语》中的四十八条目。用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光一看,百事皆虚妄,不如亲自督促奴仆耕织。我江湖落魄,只欠一归家,幸好天意让我休官。我有七个子女四个孙辈,有菜共羹,我也满足了。超过这个,再追求不切实际的福气,恐怕只会招来忧虑和耻辱。夏天我在两棵高大的桐树下乘凉,秋天万丛菊花散发香气。于是我自歌招引隐士,歌唱鹤怨猿惊在空谷中的景象。我漂泊了四十多年,将近七十岁,又何必去越南的南方,燕国的北方。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作者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与杜甫、陆机的文学遗产,表明了自己宁愿追求清瘦的诗风,也不愿随波逐流。诗中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家庭和田园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