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送王圣俞戴溪

· 方回
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 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 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青原有王老,历世羲献贤。 自浙而江淮,北理彭城船。 不上郭隗台,不饮卢沟泉。 问之果何往,往陟泰山巅。 观古封禅碑,讨究秦汉镌。 森森楷木林,上香先圣前。 滕州孟子庙,邹县有墓田。 我亦尝过之,如亲闻七篇。 羡君今勇往,插翅如登仙。 呜呼古先哲,何以百世传。 我等生后世,倏忽销如烟。 嗟嗟此何故,男子若妇然。 少游胜伏波,此论何其偏。 七战殁牖下,毕万自有天。 誓死或不死,求全终罕全。 吾闻溪中禽,有曰信天缘。 鱼过得饱食,终不流饥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裹粮:携带干粮。
  • 幽燕:古地区名,今指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 郭隗台:指招贤纳士的地方。
  • 卢沟泉:卢沟桥下的泉水,此处指北京。
  •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
  • 楷木:一种树木,此处可能指泰山上的树木。
  • 七篇:指《孟子》中的七篇。
  • 伏波:古代将军的称号,此处指马援。
  • 毕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有不死之身。
  • 信天缘:指顺应天命,随遇而安。

翻译

宇宙间欢喜地迎来了一统,至今已有三十年。江南的诸多将相,纷纷北上,挥鞭扬威。书生们也在寻找官职,携带干粮前往幽燕之地。青原有一位王老,历世代都是贤人。他从浙江出发,经过江淮,北行至彭城乘船。他没有登上招贤纳士的郭隗台,也没有在北京的卢沟桥下饮水。问他将去往何方,原来是要登上泰山的巅峰。他要观看古代帝王封禅的碑文,研究秦汉时期的雕刻。泰山上茂密的楷木林,他在先圣面前上香。他还计划访问滕州的孟子庙和邹县的孟子墓田。我也曾经过那里,仿佛亲耳听到了《孟子》的七篇。羡慕你如今勇敢前往,如同插上翅膀飞升成仙。啊,古代的先哲们,为何能百世流传?我们这些后世之人,转瞬即逝如同烟雾。唉,这是为什么呢?男子们如同妇人一般。有人说少游胜过伏波将军,这种论调多么偏颇。七次战斗死于窗下,毕万自有天命。誓死或许不死,追求完美终究难得完美。我听说溪中的禽鸟,有叫做信天缘的,它们顺应天命,随遇而安。鱼儿能够饱食,终究不会流露出饥饿的涎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书生北上求官和王老北游泰山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追求。诗中,“不上郭隗台,不饮卢沟泉”表达了王老对名利的超然态度,而“观古封禅碑,讨究秦汉镌”则显示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兴趣。诗人通过对比古代先哲的百世流传与后世之人的短暂,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感慨。最后,诗人以“信天缘”的禽鸟和饱食的鱼儿作比,暗示了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