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县女步道中

· 王恽
豫樟蔽日无黄落,竹笋经霜更碧鲜。 记取江南光景异,暖烟晴日是冬天。
拼音

赏析

王恽的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冬季的景物与暖和的天气。 诗人生长在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汲县),见惯了北方冬天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百草衰败、树木凋零的景象。有一年冬天,他行走在浙江省兰溪县的道路上,看到的是另 一番景象: “豫樟蔽日无黄落,竹笋经霜更碧鲜。” 高大的豫樟(即樟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叶子终年常绿,没有枯黄和陨落的现象; 道旁的竹笋经过严霜的考验,幼嫩的枝叶显得更加碧绿、鲜美。这里的竹笋,不是埋在土中的冬笋,也不是竹芽刚刚突出地面的春笋,应是当年新生的嫩竹(称为鞭笋),这种嫩竹才会在冬天更加 “碧鲜”。诗人见到的这种景象,是他在家乡所没有见过的。诗人可能还看到满山的绿树、清澈的流水和满园的菜蔬等等,但这里高大茂盛的樟树和碧绿鲜美的嫩竹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所以他只把这两种景物写入诗中。读者从这两种景物的勃勃生气,也就可以想及其他了。 诗人在兰溪县的道路上所见到的风光景物与北方的迥然不同,所以他要求自己、也告诉读者应该“记取江南光景异”。“光景”,就是风光景物。景物之异已在前两句诗中描写出来了,风光之异在哪里呢?“暖烟晴日是冬天”,江南的冬天是烟霭和暖,晴日高照,给人一种乐融融暖洋洋的舒适之感,与冰天雪地、寒气袭人的北国截然不同。这后两句诗描写江南的气候暖和、阳光充足,正是前两句诗所描写的江南景物所以绿意盎然的原因,四句诗在意义上衔接很紧。 美丽的江南春景曾经得到无数诗人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赞美江南冬景的诗篇则比较少见,本诗短短四句,给读者留下的是另一种难忘的美好印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豫樟:即樟树,常绿乔木。
  • 黄落:指树叶变黄并落下。
  • 经霜:经过霜冻。
  • 碧鲜:形容竹笋颜色鲜绿。
  • 暖烟:温暖的炊烟。
  • 晴日:晴朗的天气。

翻译

樟树遮天蔽日,即使在冬天也不见黄叶落下,竹笋经过霜冻后更加鲜绿。记得江南的景色与北方不同,冬日里暖和的炊烟和晴朗的天气,让人感觉不到寒冷。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江南冬日的独特风光,通过对比樟树和竹笋在冬天的状态,突出了江南气候的温暖。诗中“暖烟晴日是冬天”一句,以温暖的炊烟和晴朗的天气来象征江南冬日的宜人,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明快,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王恽

王恽

元卫州汲县人,字仲谋。世祖中统元年为左丞姚枢征,为详议官。至京师,上书论时政,擢中书省详定官。累迁为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在任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为同僚所服。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后出为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九年见世祖于柳林宫,上万言书,极陈时政,授翰林学士。成宗即位,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参与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恽师从元好问,好学善为文,也能诗词。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