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歌

· 王恽
齐州山水天下无,泺源之峻华峰孤。秦鞭有力驱不去,天遣一柱标齐墟。 初疑太素女娲氏,补天断手兹遗馀。又如翠凤翥郊薮,来应世瑞开昌图。 南山连络虽可爱,未免阿附相承趍。孤撑直上夹右碣,猛视又似天门貙。 庆封齐豹两元恶,哆齧犹露雄牙须。不然齐太史,冤血凝碧老不渝。 化成直笔插天外,堂堂使表春秋诛。乾坤乃有此雄跨,未许鹊药争头颅。 江山胜概尽轩豁,远客吟眺增踌躇。李白上天不可呼,云烟变化何须臾。 后人摹写觑天巧,百匝空绕青芙蕖。文章李杜光燄在,有诗无诗将何如。 我思齐晋迭雄长,山灵枉被兵埃污。桓公九合犹霸事,三周其下真誇谀。 会须扶策凌绝顶,望入苍梧叫帝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华不注:山名,即华山,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 泺源:即泺水之源,指济南的泉水。
  • 太素女娲氏:神话中的女娲,传说中补天的神祇。
  • 翠凤翥郊薮:翠凤,指华山;翥,飞翔;郊薮,郊外的草地。
  • 阿附相承趍:阿附,依附;相承,相继;趍,同“趋”,趋向。
  • 右碣:右边的石碑。
  • 天门貙:天门,指天界的门户;貙,传说中的神兽。
  • 庆封齐豹:指古代的两位恶人。
  • 哆齧:张口咬。
  • 齐太史:指古代齐国的史官。
  • 春秋诛:指《春秋》中的褒贬。
  • 鹊药:指传说中的仙药。
  • 青芙蕖:青色的荷花。
  • 李杜: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 雄长:强大的领袖。
  • 山灵:山中的神灵。
  • 桓公九合:指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
  • 三周其下:三次绕山而行。
  • 苍梧:地名,传说中舜帝的葬地。
  • 帝虞:指舜帝。

翻译

齐州的山水在天下独一无二,泺水的源头峻峭,华山孤峰独立。即使秦朝的鞭子再有力,也无法将它驱走,天意让它成为齐地的标志。起初,它像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石头,又像是翠色的凤凰在郊外的草地上飞翔,预示着盛世的到来。南山的连绵虽然可爱,但未免有些依附和趋向。华山孤峰直上,旁边有石碑相伴,远看又像是天界的门户中的神兽。庆封和齐豹这两个恶人,张口咬人,还露出雄壮的牙齿。不然就像齐国的史官,冤屈的血凝结成碧玉,老而不渝。它化作直笔插在天外,堂堂正正地表达《春秋》中的褒贬。天地间有这样的雄伟景象,不容许仙药与之争锋。江山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远方的客人吟咏眺望,心中充满踌躇。李白已经上天无法呼唤,云烟的变化何其迅速。后人试图描绘这自然的奇观,却只能在青色的荷花周围徘徊。李白的文章和杜甫的诗篇光芒依旧,没有诗篇,又将如何。我思考齐晋两国的强盛,山中的神灵却被战乱所污染。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虽然只是霸业,但三次绕山而行,真是夸大其词。应该扶持策马登上山顶,望向苍梧,呼唤舜帝。

赏析

这首作品以华山为背景,通过对华山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并融入了历史和神话元素,赋予了华山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华山比作女娲补天遗留的石头、翠凤翥翔等,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提及,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正义的追求。整首诗语言雄浑,情感激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王恽

王恽

元卫州汲县人,字仲谋。世祖中统元年为左丞姚枢征,为详议官。至京师,上书论时政,擢中书省详定官。累迁为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在任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为同僚所服。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后出为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九年见世祖于柳林宫,上万言书,极陈时政,授翰林学士。成宗即位,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参与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恽师从元好问,好学善为文,也能诗词。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