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徐企题赵子昂所画二马

· 方回
相马有伯乐,画马有伯时。伯乐永已矣,伯时犹见之。 长林之下无茂草,此马得无半饱饥。一疋背树似揩痒,一疋龁枯首羸垂。 赵子作此必有意,志士失职心伤悲。我思肥马不可羁,不如瘦马劣易骑。 焉得生致此二疋,马亦如我老且衰。破鞍弊鞯骨硉矹,狂豪敢学幽并儿。 无世尘处天地阔,我后子先缓辔看山时赋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相马:观察和评价马匹。
  • 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
  • 伯时:指赵伯驹,宋代著名画家,擅长画马。
  • :古代计量单位,相当于“匹”。
  • 揩痒:摩擦身体以解痒。
  • :咬。
  • 羸垂:瘦弱下垂。
  • 失职:失去职位或未得到应有的职位。
  • :束缚。
  • :马鞍下的垫子。
  • 硉矹:形容山石高耸。
  • 幽并儿:指幽州和并州的少年,多指豪放不羁的年轻人。

翻译

相马有伯乐,画马有伯时。伯乐已经不在了,但伯时的画马技艺依然可见。 长林之下没有茂盛的草,这些马看起来似乎半饱半饥。一匹马背靠着树好像在摩擦身体解痒,另一匹马咬着枯草,头部瘦弱下垂。 赵子昂画这两匹马一定有他的深意,志士失去职位心中感到悲伤。 我认为肥马难以驾驭,不如瘦马容易骑乘。 我多么希望能得到这两匹马,马也像我一样老去衰弱。 破旧的鞍和垫子,马骨高耸,我敢于像幽并的少年一样豪放不羁。 在没有世俗尘埃的地方,天地宽阔,我和你一起缓缓骑行,看山时赋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赵子昂所画两匹马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志士失意的同情以及对自由不羁生活的向往。诗中,“长林之下无茂草”暗示了环境的艰苦,而马的瘦弱形象则象征了志士的困境。诗人通过对比肥马与瘦马,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偏好。最后,诗人描绘了一幅与友人共游山水的理想画面,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