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干越尼子歌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
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
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
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
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
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
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
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
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
- 秦人:指来自陕西一带的人。
- 楚: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 浣沙:洗纱。
- 龙宫:指佛寺。
- 落发:剃发,指出家为尼。
- 袈裟:僧人的法衣。
- 持戒:遵守佛教戒律。
- 忍草:指寺庙中的草。
- 禅枝:指寺庙中的树枝。
- 精舍:僧人修行的处所。
- 碧玉: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 铅花:指女子化妆用的铅粉。
- 云房:僧人的居室。
- 吴音:指江苏一带的方言。
翻译
鄱阳的女子,十五岁,家原本在陕西,现在住在楚地。她厌倦了春江边洗纱的生活,于是在佛寺剃发,披上袈裟。五年以来,她严格遵守戒律,每天只吃一餐,至今容颜依旧如花。她亭亭玉立,独自站在青莲之下,寺庙中的草和树枝环绕着她的修行处所。她用黄金买下了居住的地方,不愿像碧玉那样随人嫁去。北方的客人相遇时,怀疑她姓秦,她抛却了铅粉,依然青春美丽。一朵花,一根竹子,似乎都有意,不说话不笑却能留住人。黄鹂想要栖息,白日已暮,天香未散,她经过的地方。她对着香炉默默诵经,用春泉漱口,清凉透骨。夜晚钟声后,云房静寂,江苏的方言清切可听。人们听她用吴音唱一曲,仿佛置身于天上的星宿之中。谁能忍受世事的牵绊,她惆怅地回到船上,江水清澈。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年轻尼子的生活与心境,通过对比她出家前后的生活,展现了她对尘世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青莲”、“忍草禅枝”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通过对尼子容颜、行为的描写,传达了她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赞美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