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闻笙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嵩岳:即嵩山,五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北。
  • 山人:隐士,这里指诗人自己。
  • 绛唇:红色的嘴唇,这里指仙人。
  •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
  • 鸾鹤:神话中的仙鸟。
  • 尘俗:尘世,世俗。
  • 嵩岑:嵩山。
  • 幽音:幽雅的音乐。
  • 夙心:夙愿,长久以来的心愿。

翻译

月亮从嵩山之东升起,月光照亮了山谷,使之显得更加空旷。 我这山中的隐士喜爱这清幽的景色,散开头发,躺在秋风中。 风停了,夜晚多么清静,只有草丛中的虫儿在鸣叫。 仙人看不见,乘着月光,近处吹起了笙。 仙人用红唇吸取灵气,用玉指调出真正的声音。 这真正的声音是什么曲子呢?是三山中鸾鹤的情感。 过去我离开尘世,希望能听到这样的曲子。 现在我躺在嵩山之中,多么幸运能听到这幽雅的音乐。 神仙的乐趣就是我的事,笙歌铭记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希夷在嵩山夜晚的所见所感,通过月光、秋风、草虫鸣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幽氛围。诗中“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等句,巧妙地融合了仙境与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仙境音乐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仙境的深切感受,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刘希夷

刘希夷 ,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