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
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
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
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
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
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灞水(bà shuǐ):古代河流名,位于长安附近。
- 绛唇(jiàng chún):红色的嘴唇。
- 缃绮(xiāng qǐ):浅黄色的丝绸。
- 逶迟(wēi chí):缓慢行走的样子。
- 薄暮(bó mù):傍晚,黄昏时分。
- 使君(shǐ jūn):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 南陌头(nán mò tóu):南边的小路尽头。
- 青楼(qīng lóu):古代指妓院,也泛指豪华精致的楼房。
翻译
杨柳依依送别行人,青青的枝条西向秦地延伸。 谁家的采桑女子,在楼上感受着春意盎然。 在灞水曲折处轻盈行走,每一步都踏着春日的绿意。 红润的脸庞如明珠般闪耀,红唇轻启,含着白玉般的牙齿。 回首望向渭桥东,遥望春色,心生怜爱。 青丝般的发丝在落日下显得娇柔,浅黄的丝绸在春风中飘舞。 手提着篮子,长长叹息,缓慢行走,留恋春色。 看花若有所思,倚树似乎无力支撑。 黄昏时分思绪万千,地方长官在南边的小路尽头。 相逢却不相识,归去后梦回那豪华精致的楼房。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春日采桑女子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春日的生机。诗中“杨柳送行人”开篇,即以杨柳的柔美象征离别的情感,而“青青西入秦”则进一步以景寓情,暗示了女子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女子形象生动,红脸、绛唇、青丝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的娇艳与柔弱。结尾处的“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刘希夷诗歌的独特魅力。
刘希夷
刘希夷 ,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