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僧

· 沈周
深目流光口带髭,梵书真诀镇相随。 茅山道士烧丹伴,天竺先生授记师。 毛制氎袍寒日著,?装金碗食时持。 游踪又逐閒云去,沧海重来未有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僧:炼丹的僧人。
  • 深目:眼睛深陷,形容外貌特征。
  • 流光:闪烁的光芒。
  • 口带髭:嘴边留有胡须。
  • 梵书:指佛教经典。
  • 真诀:真正的秘诀或法门。
  • 镇相随:一直伴随。
  • 茅山道士:道教中修炼道术的道士,茅山是道教名山之一。
  • 烧丹:炼制丹药,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式。
  • 天竺先生:指印度的佛教高僧。
  • 授记师:传授佛法的高僧。
  • 毛制氎袍:用毛织成的粗布袍子。
  • 寒日著:在寒冷的日子里穿着。
  • ?装金碗:?(xiàng),指用金装饰的碗。
  • 食时持:在吃饭时使用。
  • 游踪:游历的踪迹。
  • 閒云:悠闲的云。
  • 沧海:大海。
  • 重来未有期:再次回来没有确定的时间。

翻译

眼睛深陷,闪烁着光芒,嘴边留着胡须,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佛教的经典和真正的法门。他像是茅山道士那样炼制丹药,又像是天竺的高僧那样传授佛法。在寒冷的日子里,他穿着毛织的粗布袍子,吃饭时使用金装饰的碗。他的游历踪迹如同悠闲的云,再次回到这片沧海,却不知何时。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炼丹僧人的形象,通过对其外貌、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修炼的生活态度。诗中“深目流光口带髭”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僧人的形象特征,而“梵书真诀镇相随”则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执着。后文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如“毛制氎袍寒日著”和“?装金碗食时持”,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其简朴而高洁生活的理解。结尾的“游踪又逐閒云去,沧海重来未有期”则带有哲理意味,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