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申:指农历丙申年。
- 至日:指冬至。
- 太学: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 斋居:在斋戒期间居住的地方。
- 费钟石侍郎:人名,可能是当时的官员。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作诗。
- 竟夕:整夜。
- 太清:天空。
- 高斋:高大的书房或居所。
- 寥廓:空旷。
- 松声:风吹过松树的声音。
- 银河:天河。
- 倒月:形容月亮低垂。
- 壁水:墙壁上的水迹,这里指雨后墙壁上的水迹。
- 旌旗:旗帜。
- 海日:海上的日出。
- 中宵:半夜。
- 星宿:星星。
- 坛灯:祭坛上的灯火。
- 禋祀:祭祀。
- 圣明:指皇帝。
翻译
整夜阴云遮蔽了天空,高大的书房中,我听着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忽然间,长风吹散了云层,银河显现,低垂的月亮照亮了雨后墙壁上的水迹。路旁的旗帜在海上的日出中显得格外醒目,半夜时分,星星和祭坛上的灯火一同闪烁。为了庆祝天意让我们能够进行祭祀,我真应该唱一首歌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夜至日清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天意的感激和对皇帝的忠诚。诗中“长风忽送银河出,倒月能翻壁水晴”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国家祭祀活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