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匏庵观治园和韵

· 沈周
散直乐清燕,缓带行园中。 辟荒自伊始,有力适我佣。 群砾一何多,琐屑错蒿蓬。 渐理塍与沟,脉脉见泉踪。 作者苟不划,奚忧植难丰。 况喜临皇畿,春早气自葱。 好鸟鸣树颠,东方至和风。 勿去观小道,治国将无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散直:指官员下班后。
  • 清燕:清闲安逸。
  • 缓带:宽松的衣带,形容悠闲自在。
  • 辟荒:开垦荒地。
  • 伊始:开始。
  • 适我佣:适合我雇佣的人。
  • 群砾:一堆砾石。
  • 琐屑:细小杂乱。
  • 错蒿蓬:杂乱地长满蒿草和蓬草。
  • 塍与沟:田埂和沟渠。
  • 脉脉:形容水流细微而不断。
  • :规划。
  • 奚忧:何须担忧。
  • 植难丰:种植难以丰收。
  • 皇畿: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 气自葱:气息自然旺盛。
  • 至和风:和煦的风。
  • 治国将无同: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治理小园子没有太大不同。

翻译

下班后享受清闲安逸,悠闲地漫步在园中。开始开垦荒地,雇佣了合适的人手。这里原来堆满了砾石,杂乱地长满了蒿草和蓬草。渐渐地整理出田埂和沟渠,细微的水流清晰可见。如果规划得当,何须担忧种植难以丰收。何况这里靠近京城,春天来得早,气息自然旺盛。好鸟在树梢鸣叫,东方的和风徐徐吹来。不要只看小园子,治理国家的方法其实和治理小园子没有太大不同。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园中悠闲散步,观察并参与园地开垦的情景。通过对比园地的杂乱与整理后的有序,表达了规划与治理的重要性。诗中“治国将无同”一句,巧妙地将治理园地与治理国家相提并论,体现了作者对治理之道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